【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5248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必修三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区域的特征有整体性差异性独立性开放性A. B.C.D.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5根据

2、“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6.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7.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8.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

3、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1517题。图39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农牧活动 距海远近 季风风向 纬度位置丙A. B. C. D.10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乙草原 水能 石油 森林A. B. C. D.11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12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图4读图4,回答1922题。13图中处发展农业生产

4、的有利因素主要是A水源 B地形 C光照 D土壤14图中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土壤 15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16图中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17. 汶川地震后我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计算机技术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

5、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2728题。18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D. 为商业网点选址19对20KK年与20KK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20.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A.自己所在的季节 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21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资料一:德

6、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料二: 图6 鲁尔区产业人数变化人数(万)表1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1957年20KK年煤矿(座)1407钢铁厂(个)264煤矿工人(万人)474钢铁工人(万人)30约5资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

7、新型经济区。(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图6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322读图7“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图7图9表2 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煤炭天然气优点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缺点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料: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

8、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图所示)。新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 _。(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_(选择填空)。A增加就业机会 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C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财政收入(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_。(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23读图8“

9、珠江水系图”,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3 。(10分)水电站图8表3 珠江水系不同河段比较地理条件开发建设基本内容出现的主要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红水河河段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气候 :降水多,强度大河流:水量丰富资源:多种有色金属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滑坡、泥石流 西江河段地形:盆地、丘陵气候 :降水多,强度大河流:河道曲折资源:多种有色金属资源灾害:洪涝交通:航道淤塞珠江河段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气候:降水多,强度大河流:河网密布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灾害:洪涝、台风环境: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24. 读图9、10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

10、分)资料一:山东省总面积 15.78万平方千米,20KK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KK年到20KK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水果产区黄海渤海图9图10(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 。(2)从图10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 (答出两项即可)。(4)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5)简述山东省城市

11、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模块3测试样题参考答案(中图版)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答案CDCA题号567891011121314答案DBCDBDBDAC题号151617181920答案ACADCD二、综合题3110分 (1)2分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 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每条1分)(2)5分趋势: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1分)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1分)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3)3分环境恶化 政策的支

12、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科技进步3210分 (1)3分天然气分布不均 经济发展不平衡 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小 (2)2分A B (3)2分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良性发展(4)3分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 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310分 地理条件开发建设基本内容出现的主要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河流水电梯级开发利用水电冶炼有色金属保护森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农业:梯田航道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发挥水库防洪、灌溉的综合效益疏浚航道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航运便利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城市环境治理每答一个要点得1分,每个栏目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