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5088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目录:化学必修11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11.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11.1气体摩尔体积31.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42.2离子反应(第1课时)7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82.2离子反应(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82.3氧化还原反应10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4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14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15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7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20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21

2、3.3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23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26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1课时)264.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2课时)27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28化学必修230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301.1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30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34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362.1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362.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392.3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41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443.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44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47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49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

3、1课时)523.4 基本营养物质56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604.1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604.2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63化学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

4、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3)情感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

5、良品质。(4)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采取目

6、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三.说学法

7、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

8、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

9、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K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K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K1023mol-1表示。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

10、NA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K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5)1摩尔小麦约含6.02K102

11、3个麦粒。2.填写下列空白(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6)1.204K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4、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1.1气体摩尔体积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

12、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

13、唯物主义认识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

14、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101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

15、组分别完成。)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物质粒子的多少;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L。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5.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1.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