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73622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A. 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B. 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D. 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村革命紧密结

2、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材料仍然强调以城市革命为中心,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以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是错误的,反映出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仍然照搬俄国道路,还未摆脱共产国际的指导,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否定农村革命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两者的结合,故D项错误。2.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 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 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 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 发挥在国际关系

3、中应有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状况知识点。根据“日内瓦会议”可知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所说的一段话,因此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两项,中苏关系恶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开始于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之后;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史实,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相关概况3.罗马共和国设立的最高裁判官经常根据现实需要创制新的法律规范,对过时的公民法予以修改、补充,由此形成最高裁判官法。据此分析,罗马法具有A. 人文性B. 前瞻性C. 曲

4、折性D. 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罗马法根据现实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这体现了罗马法的灵活性,故D正确;人文性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前瞻性指眼光放得长远,思想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曲折性指事物发展的道路迂回曲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常根据现实需要创制新的法律规范,对过时的公民法予以修改、补充,由此形成最高裁判官法”,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4.作为政权组织方式的一种,它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认同感,在几千年的时间内,战胜了具有广泛基础的“地方分权制”。“它”正

5、式确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代D. 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与“地方分权”相对应的是“中央集权”,“战胜了具有广泛基础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它”指“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于秦朝。5.关于抗日持久战,国民党寄希望于英、美、法、苏各国。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表明两党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 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B. 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C. 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D. 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国民党是把抗战的命运寄托于帝国主义,中共是主张依靠民众,体现了国共不同的抗战路线,体现出对抗日持

6、久战不同的依据,故A项正确;关于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两党的认识是相同的,故B项错误;对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两者都主张实行持久战,故C项错误;抗战进程发展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1841年3月,清参赞大臣杨芳经略广州“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载以木筏出御乌桶,由一副将领之,自部卒隔岸设伏,约闻己炮响,即举筏齐列水面,溺器口向贼来路,而后抄出筏首夹攻之(英军)”这不能反映的是A. 清朝封建迷信盛行B. 清朝国势渐趋衰落C. 清军军事战术落后D. 北洋水师英勇迎敌【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清军思想落后

7、,民间迷信思想盛行,企图用女性使用的小便容器作为工具来制敌。在他们眼里,洋人绝非普通人,非用此等物品来制服,所以A符合题意。这也反映了清朝国势衰落,及战术的落后。而北洋水师的英勇作战是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期间,此时正处于鸦片战争期间。综上,本题选D.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7.1969年7月,美国取消其公民前往中国旅游的限制。随后,尼克松总统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表明美国A. 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B. 美国断绝了同台湾外交关系C. 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D. 意图改善中美

8、两国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衰退,在同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牵制苏联,并不能说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故A项错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正式断绝了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美国公开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国取消其公民前往中国旅行的限制”“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些措施释放出美国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积极信号,故D项正确。故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名师点睛

9、】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8.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

10、. 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可知秦汉时期郡守代表中央但并不是由中央官员充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郡县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享有全权处置郡内事务的权利,但没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故B项错误;“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的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而不是郡守,故D项错误。 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

11、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上述“革命的火焰”始于A. 五四运动B. 中共一大C. 国民党一大D. 北伐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0.“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

12、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 中日邦交正常化B.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C. 中美关系正常化D. 中国重返联合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从材料信息“击败美国”“联合国”可以判断这个事件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其次这个事件发生在1971 年。 所以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中国重返联合国1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

13、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错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而正确,故本题选B。1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目要求“强化中央集权”。A不对,这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对

14、,这是宗法制;C不对,这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D对,这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名师点睛】中央集权主要涉及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虽然前期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此后造成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

15、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B.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C.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答案】A【解析】【详解】“日出东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指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