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169190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 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 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 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 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解 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

2、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 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 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 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 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 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 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

3、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 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 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 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 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 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 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4、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 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 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 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 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 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 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 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 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

5、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 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 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2-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 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 忽略能力、 情感、 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 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 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 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 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 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 到教育。-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