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6599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鉴别和分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资料十一 物质的鉴别和分离一、复习内容和要求:1 重点掌握常见气体:O2、H2、CO2、CO等和常见离子:H+、OH-、SO42-、Cl-、CO32- 等的鉴定方法;2 在混合物分离和提纯中,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强化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和应用;二、典型例题例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Na2CO3KClZn(NO3)2CuSO4四种溶液,先直接鉴别出一种,再逐一鉴别出其余物质,则鉴别的正确顺序是()A. B.C.D.解析:考查学生根据特征颜色,再根据鉴别物质与其它物质反应中特征,正确分析。例2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

2、O、N2、CO2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_. 解析:考查学生利用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及其特性而除掉气体。例3为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试从A、B、C中选择所加试剂,再从中选择操作方法,把正确序号填在空格内.所加试剂:A.盐酸B.硝酸银溶液C.水操作方法:过滤 过滤、蒸发 过滤、洗涤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加的试剂 KNO3溶液 KCl溶液 Cu CuO 解析:考查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来选择除杂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例4硝酸钠溶液中含有Cu(NO3)2、AgNO3、Ba(NO3)2三种杂质,为使三种物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提供的试剂是N

3、a2CO3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那么所加试剂顺序是_ _ _ 解析:考查常见物质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条件应用。例5.现有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选择试剂时,同类物质在鉴别中只能使用一次;每次鉴别一步完成;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答: (1)你认为鉴别方法最多的两种溶液是:_ . (2)鉴别上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_ . (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这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解析:考查酸、碱、盐化学性质及其应用。三、习题精练:1除去铜粉中混有少

4、量的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A.在空气中燃烧 B.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过滤 C.加适量水、微热、过滤 D.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蒸发2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CaO中有少量CaCO3(盐酸) B.H2中有少量HCl(苛性钠溶液) C.FeSO4溶液中有少量CuSO4(铁粉) D.CO2中有少量CO(灼热的铜网)3鉴别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使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使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的石灰水D.使气体分别通过赤热的铜网4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Ba(NO3)2NaClKOHCuSO4K2SO4.如不

5、用其它任何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下列顺序合理的是() A. B.C.D.5在试管的内壁附着下列物质,用稀盐酸浸泡而不能除去的是() A.用足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物质 B.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D.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1、为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 )A将水倒入三瓶气体中B将澄清石灰水倒入三瓶气体中C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三瓶气体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2、氧气和氯气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一定条件下,都能跟甲烷(CH4)发生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

6、物是CO2和H2O,由此可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 ( )A CCl4 H2 B CCl4 HCl C CH2 Cl2 D C HClABCDICaCO3、稀HCl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KNO3Ca(OH)2BaCl2Ba(OH)23、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4、初中化学教材中“家庭小实验”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学习和探究的活动。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常用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完

7、成的实验是 ( )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 鉴别食盐和纯碱 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A B C D5、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HCI、Na2S04、KCI BK2S04、HCl、Ba(OH)2 CNaCl、BaCO3、KNO3 DCuS04、KOH、NaCl6、以下实验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区别氨气和氯化氢气体 B用锌粒和浓盐酸两种试剂制取干燥纯净的氢气 C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气体D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浓硝酸并微热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7、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其中正确

8、的是 ( ) A二氧化碳气体中有杂质一氧化碳(过量的氧气) B二氧化硫气体中有杂质氯化氢(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中有杂质硫酸钠(适量氯化钡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杂质碳酸钠(适量氯化钙溶液) 8、向ZnSO4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该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 ( )A.Zn、Fe B.Zn、Cu C.Fe、Cu D.Zn、Fe、Cu6为鉴别硫酸钾、氢氧化钡、盐酸、氯化钾、氢氧化钾五种无色溶液,先加入一种试剂,鉴别出一种物质,并把未鉴别出的物质分为两组,再进行鉴别,填空回答:先加入一种_试剂就可以鉴别出_.把余下四种物质分成两组,甲组是

9、_,乙组是_.在甲组中加入适量的_或_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在乙组中加入适量的_或_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气体XABCab9、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气体X的组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A中液体B中黑色粉末C中液体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A或C中液体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H2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不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变浑浊变浑浊变成光亮的红色不浑浊变浑浊

10、变成光亮的红色变浑浊若b口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CO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是_。10、请你从下列所给药品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用两种方法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硫酸有剩余。请你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所给药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稀盐酸、铁粉、铜粉、碳酸钠粉末,氯化钠固体、氧化铜粉末。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方法1方法211、设计简单实验(两题任选一题)区分盐酸和硫酸 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8欲除去KCl溶液中的Ba(OH)2杂质,若只准加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9要除去硝酸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硝酸钡和硝酸银杂质,而所加试剂只能是酸,据此,请填写下表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除何杂质

11、 化学方程式 (1)加适量的_ 生成白色沉淀 (2)取第(1)步中过滤后的滤液加适量的_ _ 除去Ba(NO3)2 10某氯化钠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杂质碳酸钠,为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加入的A溶液是_ B溶液是_ 白色沉淀C是_ .(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 _%.2.在实验室中要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细碎铁屑,某学生设计两个方案两个方案中较好的是_(填序号)理由是_ 你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若有,请写出_ .8、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其中2种是单质,3种是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2、。请写出你的推断结果:A ,B ,C ,D ,E 。9、X是两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为了研究混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x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_(填元素符号)。 (2)写出X中一种成分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3)若Y为固体,写出Y与X中一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若Y为气体,Y还可以是_(填化学式)。10、校进行化学实验考查时,教师给了同学们1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假设1:黑色粉末是炭粉;假设2: 假设3 (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