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6138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材分析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本节教学内容由“沸腾”“蒸发”和“液化”三部分内容组成。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学生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继续,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又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大量物理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在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也能够经历科学研究的分析过程,获得在不同自然现象中居然蕴含相同物理规律的认

2、识体验。知识与技能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

3、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课前准备塑料袋、酒精、酒精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棉球。 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 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 80以上的热水中。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4、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为什么塑料袋又变瘪了?”“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设计意图】从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热量变化。在演示

5、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2、 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

6、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1)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 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减

7、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mL)做此实验;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从开始加热起至95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以后将纸盖拿掉;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

8、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 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实验记录表格如图时间/min01234567温度/8589919396989898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 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

9、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数据、及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交流、分析论证的能力,反映物理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实验作风,形成敢于质疑勇于解决问题的基本实验素养。 交流、讨论: 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观察

10、阶段观察要求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出现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2) 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铁2750甲苯111液态氧1 83液态铅1740水100液态氮196水银357酒精78液态氢253亚麻仁油287液态氨33.5气态氦268.9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

11、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探究点二蒸发 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小实验: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

12、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 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体验、感知,能直接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加深。情境设置还是洗衣服,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3、:洗衣服时展开晾晒与揉成团儿晾晒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说明因素?相同的温度下把衣服晾到不通风的室内和通风的室外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素?其它条件相同时,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素?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1) 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2) (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项目蒸发沸腾相同点物态变化都属于汽化现象

14、吸、放热情况都是吸热过程不同点发生的位置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的快慢缓慢剧烈发生时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速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 条件 行,且与气压有关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主要应用制冷,降温,制冷业水浴加热,制糖业探究点三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情景创设:展示PPT1.河面上的白雾是怎么来的?2.秋天的早晨,植物叶子上的露珠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