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6092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中考历史 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三(中国历史)(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1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近代工业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教育近代化;社会生活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中国近代化探索规律(特点):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对外国文明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2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学技术)(1)时间:开始:19世纪60年代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中(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侵略)(3)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

3、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意义: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安庆内军械所是最早创办的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

4、外交人才为宗旨。洋务派在各地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意义: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劳动雇佣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5)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改革)(6)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

5、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7)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8)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9)局限性:其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10)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先进技术,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11)启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积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注意体制的变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6、(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1)因马关条约的订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背景:马关条约订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组织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4)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因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这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

7、士(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5)结果: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6)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7)影响: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最主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

8、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是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8)失败原因:主观: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客观: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9)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10)谭嗣同的血有没有白流:没有白流,因为变法虽然失败,但它让当时国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白流,因为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实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在政治制度(或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在高等

9、教育方面留下宝贵遗产是京师大学堂。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建立革命统一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提出革命纲领“民族”(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核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民生”(改革土地制度)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最大功绩)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1924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评价:中国

10、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缔造者,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5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的第二次政治制度的探索。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积极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尤其是社会习俗的变化。)

11、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论点:成功论: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失败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是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辛亥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史实: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2、颁布了临时约法。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和和旗帜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口号(旗帜)是“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后期宣言马克思主义,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新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8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1)地位(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后期: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3)作用:

13、积极作用:A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消极作用(局限性):(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一直影响到后来。9中西方近代化的比较过程(特点):中国是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西方是学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技术(中外近代化顺序不同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正常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变化动力:中国主要来自外部,即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西方主要来自内部,封建制度严

14、重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变革阻力:中国是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战争不断;西方是本国封建势力领导权:中国没有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西方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重大事件:中国A技术:洋务运动B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思想: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西方A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B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C技术:两次工业革命其它: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畸形,重工业非常微弱,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各方面准备不足;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15、协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等都为近代西方提供了较充分的资本积累。10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共同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11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比较(1)相同点:背景都是都面临西方列强入侵,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目的都是要救亡图存都学习西方(2)不同点:政治方面;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明治维新破除旧的政治体制,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教育方面:洋务派只创办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和军事的新式学校,没有触及旧的教育制度,而日本明治维新则参照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学校体制,普及初等教、文化生活方面: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在文化生活方面学习西方,日本提倡“文明开化”,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结果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启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国家走向真正富强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科技、教育改革是强国之本。12制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压迫、束缚和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西方列强依仗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