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160874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2.4.3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25素材思悟有志不在年高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因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只要养精蓄锐,总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小我与大我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不少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

2、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之内敛与怀才不遇之无奈。但是,官职卑微并怀拥悲愤与期待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包容晋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镇定、仁义、以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存在,更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担当,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篇篇朝代更换、江山易变,而为君者此般风范,却能成为一种被永恒铭刻的碑文,被长久瞻仰的高度,被后人

3、效仿的榜样。小试身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写一段烛之武劝说秦伯的场面描写,注意详略得当,前后照应,不少于200字。答:答案(示例)“你是何人?”营前将士拦住了烛之武的去路。“我是来见你家大王的,我是郑国的使者。”烛之武紧紧盯着兵器上泛出的白光,从容地答道。中军帐内,秦伯正独坐案前,将士们手按剑柄分列左右,空气压抑,四周鸦雀无声。秦伯随意地看了烛之武一眼,然后沉默了片刻。“你是敌国的使者,这不是你随便来的地方。”他突然说。烛之武说:“我只说几句话,就会离开这里。难道您真的以为晋国是秦国的忠实伙伴吗?难道您真的以为晋文公是您的朋友吗?难道您真的以为灭掉了郑国就对秦国有好处吗?难道您”秦伯突然

4、打断了他的话,“拖出去,斩了!”“执迷不悟!”“够了你必须死!”“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拖出去!”“朝济而夕设版焉!哈哈哈哈!”烛之武仰头大笑。秦伯一怔,“慢!”秦伯看了看毫无惧色的烛之武,突然笑了:“好,我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能耐!来人,松绑!”1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答:答案晋侯表面上讲了一番大道理,实际上秦郑联盟,晋难以取胜。具体地说,“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分析。“不武”指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对“利”的权衡。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头脑清晰,判断理智。2高考源

5、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答:答案观点一: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观点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

6、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说他是一个“勇士”,有人说他是一个“辩士”。请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义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揭示了

7、他的勇士性格。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一、文言基础提升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鼠有作作索索D失其所与,不知其真不知马邪答案B解析B项都是动词,使削弱。A项,名词用作动词,使为边界;动词,划定。C项,假如没有;暗暗地。D项,通“智”,明智的;懂得,了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解析D项,语气副词,表

8、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代词,它。A项,介词,对;B项,均为连词,假如;C项,均为介词,用、拿。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A越国以鄙远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答案C解析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A句中的“鄙”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邑”;B句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驻军;D句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的,而左传则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的。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

9、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D“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也是一般任官职者之通称。答案B解析“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错误。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

10、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答案C解析“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不当,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6根据句子的语境,补写出横线处的句子。(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请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11、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句话是:“,。”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商鞅变法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

12、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13、。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注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甘龙:秦孝公之臣。是商君书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的变法反对派,是秦国的世族名臣。杜挚:秦孝公之臣,破魏有功,官拜左司空,同时也是秦国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6年,与甘龙一起反对商鞅变法。左庶

14、长:既是爵位,又是官职;为非王族大臣领政。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要理解句意,同时要注

15、意句中的“而”“是以”对断句的作用,还要注意几组对称句式的结构特征,如“不可而可”“论至德者成大功者”“苟可以强国苟可以利民”等。A、C、D三项把这些对称的句式都拆散了,故选B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旧时也用于尊称帝王。C“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庶孽”指庶子,妾所生之子。犹树之有孽生,故称。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非嫡妻所生之子。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