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55154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0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最新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第1单元 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

3、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感

4、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 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

5、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请同学们拿出直尺。(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1)在直尺上找: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

6、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 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

7、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4)小 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 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

8、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1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 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 度 单 位:

9、厘米 cm1厘米 2厘米 3厘米 7厘米 10厘米 26厘米1cm 2cm 3cm 7cm 10cm 26cm课后反思: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2、学生操

10、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说 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5、揭 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1)感知1米的

11、实际长度。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感知几

12、米的长度: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启 发 思 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 生 操 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 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3)小 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

13、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 10厘米 40厘米 1厘米 1米35厘米 5厘米 28米六、课外活动: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14、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七、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工 具: 米尺 软尺 卷尺标 注:1米、2米、3米、6米、9米 进 率: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m=100cm 100cm=1m课后反思:第3课时 认 识 线 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 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认识线段。(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3、找线段。(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