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52728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VS新经济政策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解析:选A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2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

2、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解析:选B固定的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改良”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战时共产主义

3、”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途径,通过二者的正反两面对比,可以得出重要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危机3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及世界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

4、%1/3外贸缩减70%69.1%50%60%50%2/3失业人数1 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 000万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选D据材料中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4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解析:选D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

5、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D项正确。深化提能2019年是经济大危机爆发90周年,总结其教训: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

6、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美国现代化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5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

7、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6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约为4 150万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

8、。这表明()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解析:选C材料显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增多,这表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故C项正确;A项中“依赖”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故B项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并未主导国际经济关系,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此时美国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

9、“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也抓住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这也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唯物史观角度罗斯福新政7(2019广州一模)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根本上是维

10、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依旧存在价格管制、贸易保护的弊端,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不是州长们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这必然遭到州长的抵制,故D项正确。8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11、解析:选C材料中“1935年,美国政府”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关注民众的生存而非艺术需求,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不符,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是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联邦艺术计划”并非立法,也没有涉及调整劳资关系,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辩证认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采取全面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得到美国人民的赞扬(如第8题)。但罗斯福新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新政大大扩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削

12、弱了美国的民主(如第7题)。原因在于新政期间,为了有效进行经济干预,总统权力急剧扩张,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下权力制衡的框架。所以,尽管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罗斯福多被攻击为“独裁者”“专制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干预政策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削弱。所以,对于罗斯福新政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认识。中国的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9杨继绳指出: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

13、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 030亿美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自由放任”政策优于政府干预B“以工代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C二战是美国渡过危机的唯一因素D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解析:选D“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 030亿美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表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故D项正确。10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本法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

14、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下层民众对自己的支持B扩大政府职能,保障民众生活C协调供求矛盾,拓展国际市场D克服自由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解析:选B当时罗斯福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不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法来争取支持,故A项错误;罗斯福通过社会保障法,主要是为了保障民众的生活稳定,同时也扩大政府的职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开拓,更没有涉及国际市场,也未涉及市场秩序方面的措施,故C、D两项错误。深化提能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15、。(2)扩大需求的政策要高度重视保民生、保就业,优先支持有利于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项目。(3)“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4)加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5)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对新经济政策的争鸣观点一徐向梅认为:新经济政策产生于苏俄爆发尖锐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之时,其实施比较仓促,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的计划,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问题,在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出现了恐慌。观点二学者丹尼尔R.布劳尔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把农业产量提高到足以养活全体苏联人民的水平,但它没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这也促使苏共领导层提早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并启动了迅速工业化的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