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46109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教育知识重点第一章 小学基础教育一、教育概论1. 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4. 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5. 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6. 教育目的的作用:(1) 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2) 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3) 选择功能:选择功

2、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4)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7.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 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 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 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4) 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 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 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

3、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9.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1) 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2) 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4) 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

4、的审美能力。(5)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二、教育历史1. 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2) 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沛西能。(3) 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4) 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

5、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2. 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固定格式为八股文,直到1905年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学校。3.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1) 阶级性:统治者享有受教育权,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

6、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权威通过教师、牧师的权威,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3)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4) 刻板性:教育和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4. 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 教育的世俗化(4)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 现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三、 教育学

7、的历史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来体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人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由后天形成。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2. 西方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A.主要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 苏格拉底:“产婆术”,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2)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哲学家治国,培养哲学王。他把人分成三种等级: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b.凭借

8、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3)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B.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 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应该适应自然(2) 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他甚至提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3) 裴斯泰洛奇: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

9、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4) 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班,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5)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山,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6) 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主张“从做中学”。同时强调儿童在

10、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7) 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苏联20实际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C.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2)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3)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4) 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成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

11、名称我和体系由此确立。3. 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实践的意义:(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交接问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发展(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 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 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2) 义务性: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3) 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2. 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 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 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启蒙作用(3)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3. 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1) 思想品德教育

12、管理(2) 教学工作管理(3) 教务行政管理(4) 总务工作管理五、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1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1)探索性(2)科学性(3)创新性2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教育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2) 教育调查法: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3) 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

13、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4) 个案法: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5) 历史法: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6) 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3 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兴方法:(1) 教育行动研究: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

14、、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分为:前摄性行动研究(实施行动先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和应答性行动研究(与前者相反)。(2) 教育性质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地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 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讲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等)4.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5.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

15、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选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条件、执行操作定义、必要的过程监控与调整、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成果表述。六、 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1. 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 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性要求。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的技能,深入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等。(2) 文化素养: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3) 教育专业素养:要敬业,这是专业素养的第一要素;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理论:(1) 三阶段发展论:是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分的。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2) 五阶段发展论:新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