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4437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第1课37度【教学目标】(1)了解认得体温为37摄氏度左右。37摄氏度是人体各部位体温的平均数。(2)了解生命活动需要一定条件,体温恒定是人类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3)掌握生活中保持人体正常体温的一些简便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体温相对恒定时人类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体温计、热水袋、冰块或冰糕、世界地图、关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不同民族的人物图片或影像资料。(2)学生用具每人一支体温计或每小组一支体温计。第一课时生命小问号一、教学引入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命小问号中的插图,并用温度计量一

2、量自己的体温。老师:谁来说一说你量的体温是多少呢?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老师:同学量得很好,请同学结合自己生病发高烧时的情景谈谈发高烧时的感受,并想一想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发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三、课堂总结四、作业预习生命小秘密。第二课时生命小秘密一

3、、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无论是生活在寒冷还是炎热的地方,37摄氏度都是人体体温的平均数。老师:请同学们看生命小秘密里的内容,想一想生活在北极和非洲的人们是怎样保持体温恒定的?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儿童的体温略高于成人。量一量,查一查1、我一会儿冰块,手心的温度是多少?捂一会儿热水袋,手心的温度又是多少?各有什么感受?2、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会有什么后果呢?二、课堂总结第三课时生命小智慧一、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老师:怎样保持正常的体温?老师:请同学们看生命小智慧里的图片。它

4、们是帮助身体保暖和降温的几种物品及简便方法。老师:请同学们看“夏天要避免中暑”。三、 课堂总结第2课老鼠爱大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物及人类对食物本能的需求,理解生命的个体为了生存而彼此依赖。(2)初步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取食方式的演进和食物结构的变化,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当做生存的智慧来欣赏。(3)通过了解我们日常食品的生产过程,初步了解社会分工与协作,认识到个体的生存与生活依赖着人类社会群体的协作。【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理解生命体的生存于发展依赖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一特征决定了自然界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的关系。(2)对食物本能的需求是人类自

5、然属性的表达,决定了人类个体的生存依赖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学准备】(1)学生带来一些关于大灰狼的故事书。(2)音乐小老鼠上灯台。(3)绘画用的纸张和彩色笔第一课时生命小问号一、教学引入老师:平时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物世界,动物世界里是不是有许多动物吃动物的现象?请同学们说说你在动物世界里看到了哪些动物吃动物的现象?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看生命小问号里的图片,连一连,说一说谁是谁的食物?哪些可以做你的食物?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棒,请看想一想里的图片,小老鼠是怎样获取食物的?人们用什么方法获取食物呢?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生命小秘密一、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

6、容?老师: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样获取食物的?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样获取食物的?请同学们仔细看什么小秘密里的图片和文字,认真思考人类史怎样获取食物的?三、课堂总结第三课时生命小智慧一、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火腿肠、面包和牛奶,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2)生产这些要经过哪些工序呢?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1)请同学们看地六页上的图,小老鼠已经按照食物生产加工的顺序,找到了牛奶。你们能从2号和3号入口处找到面包和火腿肠吗?(2)有多少种不同职业的人参与了这份早餐的制作?四

7、、课堂总结第3课蓝色的地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知道地球上生活着丰富的动植物和人类。(2)懂得水、阳光、空气是生命体生存的重要条件。(3)懂得地球上有水、阳光、空气,是适合生命成长的家园。激发学生对蓝色地球的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珍惜地球上生存条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懂得水、阳光、空气是生命体生存的重要条件。(2)懂得地球上有水、有阳光、有空气,是适合生命成长的家园。(3)培养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初步培养学生珍惜地球上生存条件的意识。【教学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瓶矿泉水。第一课时生命小问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从太空中俯视,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目前,在银河系中,只发

8、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1)为什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大部分是蓝色的呢?(2)地球上生活着各种生命体,有植物、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因为地球的表面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陆地和海洋,其中陆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海洋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其中太平洋占去一半。地球周围被大气、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里包含氮、氧等气体,还有水汽、尘埃等。由于地心引力作用,百分之八十的大气聚集在离地面15公里以内这一圈。如果站在月球上看,悬挂在月亮上空的地球好像被蓝色玻璃罩罩着的一个大圆盘,隐约可以看到它的两端反射出白色的光点,那就是南北两极。大圆盘五分之三的地方呈现暗蓝色,那就是滔滔的海洋,而出现棕色和暗绿色的地区

9、则是大陆。地球上生活着各种生命体,有植物、动物还有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生命小秘密一、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是什么条件让地球上才有生命呢?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生命小秘密里的内容,并总结出水、阳光、空气对生命体的作用水、阳光、空气是生命体生存的重要条件。四、课堂总结第三课时生命小智慧一、复习引入老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创设情景,提

10、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生命小智慧里的内容并回答问题(1)我们的饮用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做哪些事离不开水?(3)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我们的饮用水主要来自于河流、淡水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学生:因为地球上有水、阳光哈空气。四、 课堂总结第4课乘电梯的安全【教学目标】(1)能意识到乘坐电梯和电动扶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不正确的操作和做法可能使自己受到的伤害。(2)了解乘坐电梯和电动扶梯的注意事项。(3)掌握电梯“死机”时的应急处理办法。【教学重难点】了解乘坐电梯和电动扶梯的注意事项。【教学准备】(1)电梯“乘客须知”(图片或板书)。(2)电梯内外按钮(图片或自制教具)。

11、第一课时安全小问号一、教学引入出示电梯的相关图片,让同学们看。老师:电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同学们坐过电梯没呢?学生:坐过,坐过二、提出问题并探究老师:那么同学们在坐电梯时有什么感受?老师:我们谈了坐电梯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在坐电梯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呢?老师:同学们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该如何去应对呢?因此请同学们预习安全小博士。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安全小博士一、复习引入我们上一节课谈了关于乘坐电梯的哪些问题?同学们预习了安全小博士,从中学到了什么?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请同学们在认真看安全小博士里的内容,我们乘坐电梯应该知道哪些知识?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三

12、、课堂总结四、课后作业到商场去观察一下,电动扶梯使用须知有哪些?第三课时安全小卫士一、复习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上一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到商场去观察一下,电动扶梯使用须知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你们了解到的知识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很棒。以后有这样的作业的时候同学们也要向这次这样做好。三、课堂总结第5课“热闹”中的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能理解“热闹”中存在的危险。(2)能掌握基本的规避危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规避危险的方法。第一课时安全小问号一、教学引入老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热闹的场面,去过哪些热闹的地方?给大家说一说。二、

13、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同学们了解哪些在“热闹”的地方发生的安全事故?三、课堂总结第二课时安全小博士一、复习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了解什么内容?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在热闹的场所那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呢?请同学们认真看安全小博士里的内容再回答问题。老师:生活中,还有那些“热闹”的公共场所?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紧急通道或安全出口?和同学们议一议。三、课堂总结第三课时安全小卫士一、复习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了解什么内容?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看安全小卫士里的漫画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交流一下。三、课堂总结第6课公共场所如何避震【教学内容】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试用)生活

14、.生命与安全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在公共场所内发生地震时可能出现的危险。(2)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基本的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的方法。第一课时安全小问号一、教学引入老师:请同学看安全小问号里的图片,说一说图片里的人们怎么了?学生:他们遇到地震了。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地震?怎么产生的?有什么现象?【概述】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

15、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地震的产生】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