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终极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41426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终极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终极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终极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展示,相桓公一匡天下 交叔牙万古高风,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是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管仲被齐桓公尊称 “仲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成为“春秋第一相”。,整体感知,介绍管鲍两人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政绩。 司马迁的评价。,12段,34段,5段,(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 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 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 焉。鲍叔遂进 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 霸

2、,九合 诸侯,一 匡 天下,管仲之谋也。,(交往),(对待),(不把这种事对外说),(侍奉),(被囚禁),(推荐),(因为),(使会盟),(全,都),(匡正,纠正),(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 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 小节而耻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经商),(使困窘),(“见于”,被),(不才),(遇,逢),(为之而死),

3、(以为羞),(以为耻),(做官),合作探究:,1、第二节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 2、面临生死抉择时,管仲为什么择生?司马迁对 此如何看待? 3、很多人认为第二节写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面临生死抉择时,管仲为什么择生? 司马迁对此如何看待?,管仲不耻小节,而耻声名不传于世,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也是司马迁所信奉的观念,所以司马迁很欣赏管仲的选择。,3、很多人认为第二节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问题探究,(1)内容(多角度); (2)结构(分总); (3)手法(排比、反复);句式整齐,感情浓烈 (4)感情(真挚); 赞扬鲍叔对自己的深知厚谊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3)管仲既任

4、政相 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 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 同好恶。故其称 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 度 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 原,令顺 民心。”故论卑 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 之;俗之所否,因而去 之。,(担任宰相),(使流通),(百姓,世俗之人),(主张),(遵循),(纲纪),(流往),(主张简单),(给予),(废除),第三段管仲任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而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发展经济,重视法制,道德教化,民本思想,(4)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5、贵 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 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 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 归齐。故曰:“知与 之为取,政之宝也。”,(重视),(趁机),(违背),(使之守信用),(因此),(给予),(5)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 之。岂 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 ,乃 称霸哉? 语 曰:“将 顺 其美,匡 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 管仲之谓乎?,(轻视,瞧不起),(大概),(勉励),(实行王道),(却),(扶持),(纠正),(大概),(宾语前置的标记),合作探究:,1、司马迁对

6、管仲持什么样的态度? 2、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3、联系司马迁的身世,你认为他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1、司马迁对管仲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其治国才能高度赞扬 对其未能“平天下”的遗憾,一、自身的卓越之才 (1)以民为本(顺民心)的施政思想 (2)因势利导(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的施政才能 二、朋友的知己之情:鲍叔的知贤、荐贤 三、君王的知遇之恩:齐桓公不计前嫌、善于纳谏、 知人善任,2、管仲能取得从政成功,原因有哪些?,3、联系司马迁的身世,你认为他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司马迁详叙鲍叔对管仲的能知能荐,礼赞 真挚的知己之情。(朋友) 对任人唯贤的齐桓公的向往。 (君主)

7、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抒发自己未逢知己、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自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管仲的辅助)而称霸,并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整个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

8、驱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当堂检测,鲍叔不认为我是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4、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 6、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王,乃称霸哉? 7、岂管仲之谓乎?,所以他(管子)主张说:百姓仓库的粮食充足了才会懂得礼节;百姓的衣食丰足了才会知道荣辱的区别。,桓公想违背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却因势利导劝说他让他遵守盟约。,大概是因为周朝已经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反而辅佐他称霸的原因吧?,(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管仲

9、相齐,有功利天下之志;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凡夫俗子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感谢司马迁,挥如椽巨笔,展滴血之魂,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闪光的名字。,1、两公子争位,齐襄公当政时,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为躲避灾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当管仲赶到时,正好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人马。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公子小白,这一箭实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使管仲错误判断形势,延误了公子纠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出兵拒鲁,大败鲁军。杀死公子

10、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2、少姬其人其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翻译: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船游玩。蔡姬熟悉水性,摇晃船只颠簸桓公。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后,桓公恼怒,把蔡姬送回娘家,但又不断绝婚姻关系。蔡侯也十分生气,就又把蔡姬另嫁给别人。桓公听说后更加生气,兴兵伐蔡。,3、曹沫之约,(齐)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翻译:(齐国)征伐

11、鲁国,鲁军眼看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桓公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应。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并杀死曹沫。,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翻译: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还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衣襟的衣服。(意即“还在蛮人统治下”。)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孔子说:“桓公多次

12、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台阁,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孔子回答:“国君为了两国友好,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预习检查,颍上 鲍叔 匡正 桓公 商贾 不肖 召忽 仓廪,(yng),(bo),(kung),(hun),(g),(xio),(sho),(ln),(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13、。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二)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三)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

14、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翻译,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

15、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想违背同曹沫的约定,但管仲趁机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恐怕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吧?俗语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