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4141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战国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战国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战国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战国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国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策》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第二讲:战国策(三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即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下至公元前221年,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

2、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刘向和战国策,战国策原有国策、国事、短书、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

3、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其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刘向和战国策,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奏疏和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等。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此外,刘向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烈女传等3 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声。,战国

4、策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幻,以及当时贵族士人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汇编。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它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时代历史的生动写照。 从思想内容上看, 战国策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既详细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言行逸事与和思想才干,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侠义风范。同时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从史学角度看,战国策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对战国策,研究者历来多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5、。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尽管如此,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语言文字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战国策历史影响,战国策中成语 典故 举偶,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羽毛未丰、引锥刺股、 门庭若市、反璞归真、狡兔三窟、惊弓之鸟、 安步当车、画蛇添足、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高枕无忧、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冯谖客孟尝

6、君(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

7、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

8、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

9、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10、)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省略句 1)愿寄食(于)门下 2)左右以(之)告(之) 3)乃有意欲为(吾)收责于薛乎?” 4)君(于)道中。 5)以(之)何市而反? 倒装句 1)客何好 客何能 (宾语前置) 2)以何市而反 (宾语前置) 3)愿寄食门下(状语后置) 4)食以草具 (状语后置) 5)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状语后置) 6)迎君道中(状语后置) 7)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状语后置) 8)齐人有冯谖者(定语后置 ) 9)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 ) 10)诸侯先迎之者 (定语后置 ),冯谖客孟尝君叙事特点,一、欲扬先抑 本文刻画冯

11、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 “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 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二、对比映衬 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 “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三、巧设悬念 先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后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设伏 笔,如“冯谖市义”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 四、塑造形象 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调动细节、行动、语言等多 种写人笔法,塑造冯谖形象栩栩如生,读来

12、令人印象深刻。,冯谖客孟尝君人物形象,冯谖 自信、果敢、胆识过人、高瞻远瞩、知恩图报、 忠诚信义、韬光养晦、审时度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孟尝君 善良、宽容、温和、诚恳、知人善任、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战国策的当下价值,战国策曾一直被赞“其文博辩,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鲍彪战国策注序),但也曾被诋毁。如刘向说战国策内容均非正道。北宋曾巩斥战国游说之士,对之采取“放而绝之”的态度。 从历史角度看,战国策充分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它确实写出了战国时代的人生百态。一些历史事件写得逼真,洗炼,惊心动魄。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也生动、传神、典型。(

13、如苏秦、冯谖、荆轲等)。而且,战国策对战国诸侯矛盾、外交谋略的表现异常精彩。所以它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司马迁史记就曾采用了它。 而从文学层面看,战国策诸多篇章思路宽广,笔致绵密,逻辑谨严,说理透彻,体现了很高的论辩艺术。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篇章,注重文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叙事生动形象,文字简练,情节寓意深刻又富于情趣。 不仅如此,战国策还是古代语言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与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一样,战国策善用比喻、夸张、排比、骈偶等等修辞手法。常借助于寓言故事来映衬话题,使写人、写事以及说理精彩而透彻。 正因如此,今天我们了解并学习战国策,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弘扬、发展,意义极其重大。,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