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4136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芜湖县周皋中学教学设计(新授课)课题: 夯实法治基石学 科: 道德与法治 执教教师: 唐 良 和 执教班级: 901、902、903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的法治生活和法治建设;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意识、依法律己意识;认识法治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法治权威。能力目标:提高和增强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法治的含义、要求、作用及意义,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蓝图。 教学重点选择法治道路。教学难点描绘法治蓝图。教学方法讲授法、列举法、小组合作探究学

2、习法等。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 教师点拨:漫画一和漫画二共同说明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实行法治既需要实行良法之治,也需要实行善治。我们要夯实法治之基,凝聚法治共识,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学习新课(一)选择法治道路活动一:名言赏析【多媒体呈现】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问题:(1)以上材料共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2)你认为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重要作用?要求: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法治能够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对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呈现】 1、法治的含义2、法治的作用活动二: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截

4、至2017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幕,本届人大常委会共完成立法规划中的62件立法项目,包括已通过的50件以及正在审议的12件。材料二:“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治本身不仅是规则之治,而且必须是良法之治。“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依“法”而治,而且在于依“良法”而治。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法而治是无法实现善治的。要实现善治,除了具备规则、逻辑体系的一致性、完整性的“形”之外,法律的价值基础还应当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神”,也就是说,“神”“形”兼具的法才是良法,才能真正实现善治。问题:(1)材料一表明了什么观

5、点?(2)材料二说明法治与良法之治和善治之间的关系如何?(3)两则材料对我们实行法治有哪些启示?要求:邀请两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问题,交流分享并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实行法治就要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的。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更要提高立法的质量,是实现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多媒体呈现】 3、法治的要求(1)实行良法之治。(2)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活动三: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中日甲午战争后,

6、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救亡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又称维新派)发动了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他们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通过改良主义道路来达到参与政权和进行一些社会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材料二:问题:(1)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变法求强运动是什么?对当时中国社

7、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求:邀请学生依次朗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内讨论问题,交流分享并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近代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追求民主和法治,变法改制,求富求强,开始了追求民主法治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法治化道路,不断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多媒体呈现】 4.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4、法治的意义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8、。(二)描绘法治蓝图活动四:探究分享阅读教材48页“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材料。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哪一阶段的什么会议上提出的?(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是哪一阶段的什么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小组内交流分享并探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逐步绘就。【多媒体呈现】 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

9、新时期中国法治新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活动五、材料探究【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十六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十六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10、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问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是什么?(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什么?推进什么?(3)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新十六字”方针?要求:邀请两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问题,交流分享并探

11、究达成共识。教师小结: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和政府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厉行法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代中国,正昂首阔步前行在法治道路上。【多媒体呈现】 3、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4、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

12、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活动六:欣赏提升【多媒体呈现】 视频歌曲法治歌歌词:妈妈告诉我,法是斑马线;老师告诉我,法是高压线。游戏讲规则,天地讲方圆。法治讲依法治国大于天。法治是好人的护身符,法治是坏人的铁栅栏;清除假丑恶,点赞真善美。遵纪守法国泰民也安。活动七、思维导图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展台展示分享。课堂小结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法治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应凝聚法治共识,为实现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