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312593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二一四年四月巧用多媒体,挖掘语文课堂之美(论文摘要)语文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美育作用,但是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广,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对审美对象的鉴赏能力较差,对课本中蕴涵的美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之,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关键词) 巧用 多媒体情境 意境 人物形象 自然美 音乐美 语言美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审美对象的鉴赏能力较差,对课本中蕴涵的美很

2、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之,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意境,体会意境之美。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

3、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 ,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播放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室里先是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

4、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二、巧用多媒体激发情感,体会情感之美。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视频,视频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

5、,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 ”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 ”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 ”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视频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三、巧用多媒体挖掘人物形象,体会品格之美。语文

6、课本中所塑造的优秀人物形象是人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思想品质、崇高精神对人民的思想起着净化作用,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是语文课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再现的英雄楷模的先进事迹,切身感受到他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品格美。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长征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很陌生,要让学生体会挖掘人物形象和品格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和关键。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学生最喜爱的形式影像展示给他们。课前,我首先从别的媒体上扫描、

7、剪辑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再调集声、光、色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融音乐、声响为一体。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大雪纷飞的场景,配上狂风呼啸的声音,画面上出现了军需处长衣着单薄,左手夹着熄灭的香烟,右手指着前方的英雄形象。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使文中人物形象真实地进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当我在英雄赞歌的伴奏音乐中,声情并貌地朗诵完军需处长牺牲的那段文字后,有的学生早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此处无声胜有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感情油然而生。学生这种情感的爆发,正是由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唤起了他们潜在的审美情感,他们被英雄人物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很自然

8、地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四、巧用多媒体领略祖国山河,体会自然之美。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细腻的描述:河塘月色的恬静幽美,香山红叶的绚丽灿烂,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等,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奇伟景象。可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所写的美景,只能从课本文字的表示描述和插图中略知一二,而这些均不能直观地、动态地再现景物的自然美。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的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课堂内,任意浏览,欣赏各地

9、自然风光,真切感受,直觉体验自然美。如苏州园林一课,作者用严密、概括的语言,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总特点,又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榭、重峦叠嶂的假山、入画的池塘和俯仰生姿的花草树木,就连角落的装饰、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的工夫都是别具匠心,真是处处入画。但学生没有亲临过、浏览过,就无从体会出其中的美来。这时,就可以利用录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像,把学生一下子带到生动、具体的“山”和“水”的直观画面上来。通过演示全景、远景、近景、特写等,再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学生就必然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风光中,真正感受到苏州园林确实处处给人“

10、如在画图中”的感觉,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又如教桂林山水 ,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民俗特点的广西民歌作背景音乐,大屏幕同时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桂林山水风景画,不仅有语言信号,还有形、声、色、光等信号,并通过调控实现有目的的反复感知。学生静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欣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观看着风景秀丽的画面,深深地陶醉在无限美好的情景之中,便有了如临其境的体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陌生的可感性事物再现出来,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美好山河,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五、巧用多媒体体会文章

11、语言之美。语文课选用了不少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此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富有哲理性,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文章的语言美。但小学生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精练、浓缩度很大的词语,一时难以理解,感悟不到作者用词的精准,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的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懂的词句,并进行品析鉴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鼎湖山听泉的最后第二小节,作者在一个排比句中运用三个比喻,描写出了泉声的美,泉水的多。但对学生来说真正领会却比较难,而利用多媒体可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准确使用语言文宇的精美:那像

12、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涧水的声音;那像的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的绕过树跟,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声音因信息技术的参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声像与视听完善结合,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记忆积累到理解内化都落在了实处。这样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充当了激活思维、锤炼语言的桥梁。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通过相互交流对文中语言美的理解,在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到文体美。六、巧用多媒体感悟作品音乐之美。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

13、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就可以促使学生突出地选择审美对象的切入点,深刻地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性。 月光曲是叙述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中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音乐语言是用文字语言表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恰当地选用音乐语言来辅助理解文字语言,能够起到突破这一难点的作用。上课伊始,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片断,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把他们领入月光曲的意境之中。在教学重点内容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即兴弹奏,眼前仿佛出现的情景时,将剪辑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配在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中,随即演示有关月光曲的文

14、字叙述的画面:宁静的大海,微波粼粼;皎洁的月光,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巨浪卷涌推向岸边。随着乐曲由平缓到激越的节奏变化和直观画面的展现,月光下,大海那美丽而富有变化的胸膛和她的呻吟,歌唱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声并用,抽象的文字变成可视可闻的具体形象,不仅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实现文字语言向音乐语言的自然置换。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参考书目:1、 小学语文电化教学法 ,顾定元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 文学概论 ,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