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的未来走向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范式转换与类型选择,一、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纵观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的转换:即从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文章写作”,到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当今发展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正如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时空观,再到当今的量子力学一步步走向深入完善一样,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体现了人类对写作认知的一步步深化它们前后相续,不断发展但非常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的写作教学理论,仍然还是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裹足不前一)文章写作,传统的“文章写作”课程,依据的是语言学、文章学知识体系如从语言学角度,评判文章是否“文从句顺、合乎语法”;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文章的艺术技巧;从文章学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等这种以“写作结果”为关注重心的写作范式,目前在我国依然是主流 这种写作教学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接写作教学目的是要制作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在这样的思路下,老师传授的是“写文章”的技巧,学生们潜心演练“应制本领(应试技能)”其缺陷具体如下:,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这种写作多采用命题的形式,讲究“审题立意”“按要求作文”“思想积极健康”,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作文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下完成的 2.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搬,表达平淡,千人一面,万口一词,没有个性和创造活力 3.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种写作教学,教师除了布置题目外,具体写作环节基本撒手不管学生写作时得不到及时、具体、有效的指导 4.只看文本,不问情境这种写作只关心是否写出了“好产品”衡量这产品“好”的标准也往往是通用文章指标至于文章是写给谁的,达到什么目的,有何用,一概不考虑 5.教师辛苦,学生徒劳这种写作教学,往往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撰写的评语往往流于“例行的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基本属于“无效劳动”美国批判教育学专家吉鲁认为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被一些强有力的、却又是误导人的假定所主导,它们把写作教学简化为大量程序的、狭隘的,即一种技术专家式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这样描述这种写作教学:学生所写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他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这自然容易造成畸形人格和畸形技能,严重背离教育的基本宗旨,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针对这种教学法的不足,国外研究者和教师们纷纷寻求新的方法和路子。
于是各种教学法应运而生,如“过程法”“认知法”“情境法”“体裁法”“交际法”等,与之相应的课程知识开发也开始步入崭新天地二)过程写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写作教学理论发生重大变革一些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写作是信息摄取、储存、加工、转换、输出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这个时期,弗劳尔和海斯(Flower &Hayes1980、1981)等人相继提出一些写作模型在此基础上,欧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过程写作运动”写作即过程”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进入西方诸国的课程标准、教材、课堂之中过程写作”由关注“写作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 “过程写作”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根据“作者的活动”,而不是根据“最后的产品”教写作的途径写作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可是,“过程写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者对写作活动目的、功能、意义的体认与感知,仍属于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的写作写作者的欲望动机仍难于真正调动起来,仍不能根本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三)交际语境写作,“写作即交流”的理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来兴起的语用学。
语用学认为,语言学习的核心不是语符和语义,而是其语用功能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言符号和意义的机械识记,而在于通过语境学言语,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个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学语言的“交际写作法”出现了交际写作”与当今的交往哲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认知理论、情景认知、交际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建构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再仅仅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再仅仅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交际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着这个“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
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语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当然他们获得的也是真实的写作技能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及其关系图,写作教学的三次范式转型,三种写作教学范式一览表,,二、写作教学的四种类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确实很多,而大部分作文课堂教学的“章法”确实很乱很有必要从根本上梳理现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套路和招数以“价值取向”为根本,把中小学作文教学分为“文章本位”“摹写本位”“交际本位”“认知本位”四种类型,审视既有作文教学的利弊得失,展望未来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一)文章本位的作文教学,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写出好文章”,即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能否写出规范的、像模像样的文章;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法是“技能训练法”,教学侧重点是解决“怎么写”的写作技能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这类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有着丰厚的积淀,从叶圣陶先生开始就重视文章技法,再到后来如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审题、选择题材、立意、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语言表达、修改),吴立岗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搜集和积累材料、审题和命题、表达中心、安排结构、用词造句、修改),朱绍禹教授提出的作文能力训练体系(观察和感受、选择和确定主题、区别和运用表达方式、选择和运用文体、整理材料、构思组织、语言表达、修改、限时作文)等,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
这类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也很丰富,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主流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很多著名的作文教学流派本质上都是“文章本位”的著名的有:常青的“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把表现五味(声、色、味、形、触感)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基本写作能力划分为265个格,每格配以范文,逐格训练,循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钱梦龙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的“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作文训练过程;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丁有宽的“读写结合”训练,从句到句群再到段,逐级训练;最近走红的作文培训高手袁志勇的“作文思维台阶”,也是着手于“如何写出好文章”,用“分叉”“找台阶”等短平快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打造”出好文章3.利弊分析 文章本位的作文教学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有招、有序、有效”,尤其是近年来不少作文技能的训练开发了大量“策略性”写作知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能方面,功不可没 但其弊端在于,这类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文章本身,对作者主观体验、生活积累、读者和写作目的等关注不多尤其是在小学低段,学生刚接触“写话”“习作”,过分重视写作技能,以追求写好文章为目标,会扭曲写作的本质,让作文变成枯燥的文字游戏,阻断学生作文的快乐源泉。
二)摹写本位的作文教学,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摹写真实生活”,旨在真实再现发生过的一切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即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创设帮助学生开掘写作内容;教学侧重点是解决“写什么”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国内大量文献都在呼吁作文教学要重视真情实感,此处不再赘述这方面的实践非常丰富,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摹写客观真实”的作文教学,如上世纪80年代初刘胐胐和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吴立岗、贾志敏等提出的“素描作文”训练等近来比较走红的典型课例如张化万的《吃西瓜》、李白坚的《比手劲》等作文教学设计,其本质都是通过实物展示或课前活动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的写作内容,而后再进行摹写目前这类作文教学在国内仍很走红,很多名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多属此类第二类“摹写主观真实”的作文教学,最为典型的课例当属王崧舟的《亲情测试》作文教学设计,通过煽情的课堂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体验习焉不察的浓厚亲情,在交流和感动中自然成文目前这类作文教学在国内也很走红3.利弊分析 摹写本位的作文教学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传统的真情实感类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首先,这种作文教学可以帮助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走上基于观察的康庄大道,促进学生触摸写作的本真,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甚至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其次,这类作文教学在解决学生“写什么”方面探索出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实物展示、动作表演、回忆唤醒等写前活动,通过适当的暗示、渲染、凸显,激活关于某个话题的写作储备,并通过镜头定格、聚焦、放大等教学手法,把生活具象化、把情感具体化、把事件细节化,学生很容易形成写作内容和思路但是这类作文设计也有其明显的不足 首先,对读者、写作目的等关注不多,这类写作本质上仍是文章本位的,或者叫“人造作文”这类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因此,这种写作教学也未能充分培养学生“应对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 其次,这类作文教学严重忽视理性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写作能力受阻,集中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倾向——重抒情、轻理性,因此我国中小学生的实用性、研究性写作能力与国外形成巨大反差这是新时期语文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孙绍振指出,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充斥着感性的情感宣泄,精密的概念语言训练则极为欠缺”,温儒敏认为要“用智性表达拒绝文艺腔”最后,这类作文教学不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功能和价值真情实感”本质上是一种“过去时”的写作姿态:写作的重要功能是对发生过的现实生活进行再现、模仿、保存和复制然而,随着写作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挖掘,写作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吸收、消费、生产知识的动态建构和改造过程,“写作为了学习”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写作也不再是典型的、例行的考试行为或训练行为,而是解决生活事务和工作任务的途径,是一种提示、协助、解决问题的手段上述这些写作功能观无疑将给我国的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三)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1.基本内涵 这类作文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法是“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目的、对象、任务)来完成写作,写作的语言、体式、内容主要不是由“好文章”的写作技能决定,而是由语境、目的、对象决定;教学的侧重点是“为什么而写”2.理论和实践积淀 近年来,关于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香港学者岑绍基的《应用写作理论与教学研究》、李海林的《论真实的作文》和魏小娜的《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理性反思》等。
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实践积累,目前在国内虽然不多,但也已开始出现典型课例如于永正老师的《外貌描写及转述通知》作文教学设计,该课例乍看像是上述第二类“活动作文教学法”但是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