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11957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验收检测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纸上的竹吕峰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2、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

3、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

4、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郑板桥以竹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人格,竹子是他内心世界的观照物,仿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他曾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櫜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醉里挑灯看剑固然悲壮,而于浊世中持一份清正尤其不易。郑板桥画的竹,其中滋味世上能有几人真领会的?后世冒先生之名的墨竹赝品遍及海内,虽能形似,神韵气概却全无,行家一看便知。因为没有那种深邃的对世情的洞察与孤标傲岸的精神,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所以这世上会画竹的甚多,而只有郑板桥的竹子能够瘦劲地

5、立于岁月的风中,可见画品即人品。纸上的竹,其实来自于人的心中。1下列对于“纸上的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纸上的竹”即用墨画在纸上的竹子,是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相传唐吴道子是墨竹画的高手。B“纸上的竹”的形成过程是“实有之竹”到“眼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胸中之竹”再到“纸上的竹”。C“纸上的竹”是“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的“竹”。D“纸上的竹”是画竹者的精神和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反映画竹者人品的高下。答案C解析“纸上的竹”错,应是“实有之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板桥之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一幅

6、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能鲜明地传达出人性的倔傲出尘。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C郑板桥的墨竹,无论风骨神采,还是写画描摹,都要高出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镇,明代的马守真。D苏轼画竹只求神韵,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答案D解析“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是苏轼评价文与可的话,而非自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自然之物的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谓“宁肯食无肉,不

7、可居无竹”就反映了人们对它特有的喜爱之意。B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郑板桥的兰草有书法味,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C米芾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认为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D后世的冒牌先生们由于没有郑板桥的人格和心境,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答案C解析“米芾评价苏轼画竹浑然天成的真趣”错,这样评价苏轼的人是作者,米芾的画史只记述了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之道的具体情形。二、古代诗文鉴赏(3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5题。(11分)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8、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重露:寒凉的秋露。泛:以菊花浸酒;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繁体赵的组成部分。4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

9、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E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质。答案AE解析B菊花的“色彩”在郑诗中没有描写。C.“形貌”错,是芳香。D.“夕阳炙热”不妥,应将“残阳”理解为“时光流逝”的象征。5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1分)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菊花所存具的“不畏权贵、不慕荣利”的品性;第

10、三联笔锋一转,肯定其不惧严寒,却害怕夕阳的来临,表达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第四联肯定菊花泛酒的品性,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2)郑诗借“菊”主要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1分)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篱、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李诗“升君白玉堂”流露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而郑诗“枝头抱香死”则是气节的体现。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详细阐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9分)祭石曼卿文宋欧阳修维治平

11、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y),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

12、荒城!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石曼卿:欧阳修的诗友,一生不得志,其诗文很受欧阳修推崇。具官:官爵品级的省称,欧阳修将自己的官衔省略。太清:石曼卿的葬地,在今河南商丘。突兀峥嵘:高峻险要,形容特异优秀的人才。九茎:形容灵芝的茎很多,言其珍贵。鼯鼪(w shng):老鼠和黄鼠狼。荒城:荒芜的坟墓。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清酌庶羞之奠庶:普通,寻常B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简册:各类文章C风凄露下,走磷飞萤 磷:磷火D与夫惊禽骇兽 惊:害怕答案C解析A庶:各种。B.简册:史册。D.惊:使

13、动用法,使惊慌。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B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C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D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答案C解析“其如此”是“固知”的宾语,指“盛衰之理”,因此“吾固知其如此”表意才能完整,据此排除A项。“感念”的是“畴昔(从前)”,而非“畴昔悲凉”,据此

14、排除B项。“临风”和“陨涕”是修饰关系,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平四年七月某日,欧阳修差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来到石曼卿的故乡太清,在其墓前摆下各种祭品,祭吊亡友,并作此文以示哀悼。B欧阳修称赞石曼卿是世间英才,化为乌有的只是形体而已,他卓然独立的人品和才华却永垂不朽,就像圣贤那样将给后世留下英名。C欧阳修渲染石曼卿的墓地满目荒凉的凄惨景象,借以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同时隐喻石曼卿生前备受冷落、郁郁不得志的坎坷遭遇。D欧阳修在祭文中三呼曼卿,悲凉凄怆,临风落泪,情感真挚而悲切,情调低回而凄婉。其对亡友生平的追述和深切的悼念感人至深。答案

15、D解析祭文对亡友的生平未作追述,只有“仿佛子之平生(依稀还记得你生前的容貌)”“感念畴昔”等语句。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5分)译文:(2)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5分)译文:答案(1)那不与万物一道消亡而卓然独立、永垂不朽的,是你留传后世的英名。(2)我没有见到你已经很久了,可是还能依稀记得你生前的容貌。解析关键词:(1)尽:完,消亡。卓然:卓越的样子。(2)子:你。仿佛:隐隐约约。参考译文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敭,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几样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唉,曼卿!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归于无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气暂时聚合的身躯;那不跟万物一道消亡而卓然独立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如此的;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