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112082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了解情况调查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调查报告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班级:服装表演2班一、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

2、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中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3、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二、调查简述调查目的:1、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2、从中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 3、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4、、了解、学习马克思的态度调查对象:青岛大学学生调查地点:青岛大学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统计方法:百分比小组成员及分工:小组编号一二三四小组成员柏誉菡、崔迎宾、董慧冯蓓、付好、江月李维玉、孙瑞琪、叶孟张帅、张婷、周德惠、张鸣瑞、徐滕真小组任务制作调查问卷制作PPT总结分析结果分析总结报告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共有37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基本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理解。 具体调查项目分析如下: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为了修学分,少部分的人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有所帮助。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仍是表面上的学习,处于一种被迫的非自愿状态,出于个人兴趣而学

5、习的更是寥寥无几。 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并不想看,并且不感兴趣,而仅有百分之二十七的人看过之后有所感悟,其余人则表示看不懂或者不知道看什么,应该加强对于马克思著作的宣传。 大部分人表示不太了解,比较理解的人占少数,虽然学习政治多年,但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却不了解或者只知道一二,情况不容乐观。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肯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关键性及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从问题8中可以看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马克思主义并未渗入到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了解并不彻底,同时也存在对理论的指导意义不明确的问题。三、小组总

6、结: 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能被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且深远持久的意义。 从调查中还能看出的是: (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马克思主义并未渗入到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去;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了解并不彻底,同时也存在对理论的指导意义不明确的问题。当然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抓得比较紧,

7、而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政治理论的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丧失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 除了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以外,本小组成员还在与学姐的交谈中了解到:更多的大学生将就业与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第一位目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从客观上看,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往往过于枯燥乏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过于呆板僵化。空话多,套话多,其结果自然是引起大学生的逆反甚至排斥心理。其次,可能是发展市场经济时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8、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小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产生了动摇,马克思理论信仰迷失。 针对此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讨论对改变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改善认知程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当代大学生。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

9、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地行动起来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入脑、入心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就,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表率作用。很明显党员比非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坚定,这也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党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注重人性关怀,正确对待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要

10、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使大学生不至于去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增强对共产主义实现的信心。 (3)开拓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辟网络阵地。现今的大学生不上网的已经成为个别现象,而网络上各种资源、各种思潮的存在也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行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必须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4)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使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刻,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认识上的偏差。(参考书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在

11、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前进的一个精神支柱,把它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行为准则。树立起更为远大,更为宏伟的理想,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学分才去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最后,我们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四、我们的心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对于一名标准的大学生来说,要兼顾地做到做好这两点。通过此次实践我们知道在自己的专业课及公共文化课

12、的学习当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质疑,努力学好理论知识,精益求精,努力创新。 我们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领导当今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时代的先进分子大学生来说,也应该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是我们当中的大学生党员。把这种责任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将会更勇敢,更努力地掌握新时代的本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附件:调查问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