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03121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

2、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

3、现。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

4、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5、由此导入第二子目。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三、对外开放的

6、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课堂小结:略教师点拨,提示。巩固练习:略教学反思上完改革开放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

7、”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引出本课内容。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