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动力学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91750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波的动力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地震波的动力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地震波的动力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地震波的动力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地震波的动力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波的动力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波的动力学(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地震波的动力学 一、地震波的频谱 二、频谱的性质 三、地震波的振幅 四、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地震波的频谱,根据振动叠加原理,几个不同频率 ,不同振幅 ,不同相位 的谐振动叠加,可以得到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反之,任何一个复杂的周期振动信号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振幅、不同频率、不同初相位的谐振动,其数学表达式为:,1.复杂周期振动信号的频谱,两个简谐振动的叠加,三个简谐振动的叠加,脉冲信号的合成,式中, 叫基频, ; 为周期; 叫倍频。并且,周期信号的这种分解或合成,是唯一的。通过将复杂周期信号分解,得到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即振幅谱;以及相位与频率的关系,即相位谱。 周期信号的振幅谱是分立

2、谱(或叫离散谱),各个谐振动分量的频率是基频 的整倍数,两条相邻谱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如果周期越大,则基频越小,谱线也就相距越近。,周期信号的振幅谱,周期信号的相位谱,式中, 为振动的频率。非周期信号的谐振动分量的频率不是成倍数增加,而是连续的变化,相当于周期趋于无穷大,基频趋于无穷小,谱线间隔越来越近,其断点的连线由折线变成一条曲线,从而变成连续谱。,根据数学理论可知,一个非周期振动信号是由无限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不同相位的谐振动叠加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2.非周期振动信号的频谱,非周期信号的振幅谱,非周期信号的相位谱,应用欧拉公式:,由于地震波在 时, ,因此上式可变换为,地震波是

3、非周期的脉冲信号,其振幅谱也是一个连续谱。根据傅里叶变换原理,随时间变化的非周期函数 ,其频谱可表示为:,3.地震波的频谱,展开,得到:,定义振幅为峰值 倍的两个频点 和 所限定的频带范围为频谱的有效宽度。 不同脉冲函数的频谱对比可知:短脉冲具有较宽的频谱,长脉冲具有较窄的频谱,即脉冲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延续时间成反比。,(1)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其频谱各异。 (2)同一界面的反射纵波比反射横波具有较高的频谱和较宽的频带。 (3)反射波的频谱与传播距离有关。传播距离越大,由于地层吸收作用,主频降低。 (4)反射波的频谱与反射界面的结构有关。 (5)反射波的频谱与激发和接收条件有关。,4.地震波频谱的

4、特点,第三章 地震波的动力学 一、地震波的频谱 二、频谱的性质 三、地震波的振幅,二、频谱的性质,时间域的地震振动信号 与频率域的地震频谱信号 是一一对应的,二者可通过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反变换相互转换得到。,1.唯一性定理,傅里叶正变换:,傅里叶反变换:,唯一性定理用符号表示为:,2.线性叠加定理,如果有,则,特例1:当a=b=1时,这个定理称为叠加定理。其意义是:合振动的频谱等于分振动频谱之和,逆定理亦然。,特例2:当b=0时,这个定理称为相似性定理。其意义是:当两信号成比例时,其频谱也成比例,逆定理亦然。,3.时标变换定理,如果有,则,或,式中,a为正实数。,4.时延定理,如果有,则,式中

5、, 为实变量。,5.褶积定理,如果有,则,式中, 为实变量。,定义,得,第三章 地震波的动力学 一、地震波的频谱 二、频谱的性质 三、地震波的振幅,三、地震波的振幅,地震波的振幅是地震波动力学性质之一,研究地震波的振幅在地震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集时,地震波振幅是确定激发、接收参数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数字处理中,不仅要尽可能保留真振幅,压制干扰波振幅,还要考虑振幅的畸变;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地震波的振幅是进行地层对比追踪的主要标志;在岩性解释过程中,地震波的振幅可用作划分岩性和寻找油气藏的标志。,1.地震波振幅的意义,(1)波前扩散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波前面也在不断增大,

6、地震波的能量也就分散在越来越大的波前面上。 在均匀介质中,震源为点震源时,波前面为球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大,从震源发出的总能量不变时,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相对减小了,振幅也就变小,这种现象称为球面发散(波前扩散)。 设某一时刻球面波的波前面为S,总能量为E,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为e,则有:,2.地震波振幅的影响因素,为球面的半径,假设地震波的初始振幅为A0,则传播距离为r时,其地震波振幅为:,因为能量E与振幅A的平方成正比,得:,从而,有,(2)吸收衰减 由于实际地层并不是理想的弹性介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能量用于克服介质内部颗粒间的摩擦而产生热量损耗,能量发生衰减,振幅减小。这种

7、由于介质非完全弹性所引起的地震波振幅的衰减,称为吸收衰减。 根据弹性粘滞理论,均匀的非完全弹性介质产生的吸收作用,将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规律衰减。即,为初始振幅;,为传播距离; 地层吸收系数; 为传播距离r处的振幅; 为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性质有关的系数;,地震波吸收衰减的规律: 地震波传播距离越大,振幅衰减越大; 地震波频率越高,振幅衰减越大; 坚固致密岩层吸收系数小,振幅衰减慢,疏松低速介质吸收系数大,振幅衰减快; 横波的吸收系数比纵波的吸收系数大,在风化岩石中表现更加明显。,(3)透射损失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地下岩层分界面时,一部分发生反射,一部分发生透射。根据能量

8、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入射波的总能量等于反射波能量与透射波能量之和。因此透射波能量总小于入射波能量,这种能量衰减叫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假设地层存在二个水平界面,反射系数分别为 、 ,当入射波振幅 近法线入射到第一个界面时,产生透射波,透射系数为 ,波继续向下传播,遇到第二界面时发生反射,并由下向上第二次透过第一界面,此时反射系数为 ,透过界面,透射系数 。波两次透过 界面,把 和 的乘积称为双程透射系数 。,对于n个界面时,在n+1个界面上返回地面的反射波振幅为:,(4)波的散射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粗糙界面或小于地震波波长的不均匀体时,波在不均体表面产生漫散射或绕射,形成各个方向传播

9、的波,这种现象称为波的散射现象。,由于波的散射现象使地震波能量分散,振幅衰减,高频成分减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无规则的杂乱反射。,(5)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是影响地震波能量的主要地质因素。反射系数越大,反射回去的地震波能量越多,反射振幅也就越大。,反射系数的大小与界面两侧岩石的波阻抗有关,反射系数的变化引起地震波振幅的变化,实质上是两侧岩性的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变化来判断岩性的变化。,(1)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低速带非均质性 地形起伏 表层致密岩层 侧面反射,3.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2)地下地震地质条件 介质的成层性 高速层的地层屏蔽作用 介质的质量,四、地震波勘探的

10、分辨率,1.分辨率的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宽度。,(1)地震纵向分辨率,岩层较薄,三个反射波叠加在一起,岩层较厚,两个反射波可以分开,由上图可知,分辨地层的厚度与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有关。如果用地震波的波长 与地层厚度 来确定纵向分辨率,当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 为n个周期时,则有:,即:,当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为一个周期时(n =1),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为半个波长(h/2)。 那么,多长的延续时间 才是地震纵向分辨率的极限呢?,因此:,Widess(1

11、973)设计了楔形地层的模型,用来研究反射波形随地层厚度的变化。,一般认为,地震纵向分辨率的极限为:,1、当间距大于1/2波长时,可识别两个界面 2、当间距趋近于1/4波长时,两界面开始相长干涉,振幅增大(调谐) 3、当间距趋近于1/8波长时,振幅变小,波形变化很小 4、当间距小于1/8波长时,波形稳定,振幅和反射间距呈近似线性关系,薄层的概念: 当研究的地层厚度小于 时,称为薄层。 调谐厚度: 通常称 厚度为调谐厚度。,(2)地震横向分辨率,地震波是一种波动,地面上一点可以接收到地下许多点来的绕射波。 当炸药激发地震波后,地面上一个点收到的可以“分辨”的反射,是来自某一范围内绕射子波叠加的结

12、果,则水平方向的分辨力就是该范围的大小,再小就无法分辨。,若在界面上 点两侧的C、 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 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 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 以外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O点不再相互加强,我们把以O为圆心, 为直径画圆,则:在反射界面上画出圆的范围,叫做O点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菲涅尔带:,菲涅尔带示意图,菲涅尔带大小可以用波长来表示。C点的反射比 的反射晚到T/2,即晚到的T/2时间为双倍CD路程行走的时间。,菲涅尔半径:,当 ,略去 项,可得:,影响地震纵向分辨率的因素很多,分别从 和 两方面来分析。 (1)影响 的主要因素有

13、震源特性,大地滤波因子,记录仪器特性等。子波延续时间越短,分辨率越高。 针对这些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激发条件,使地震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在资料处理中采取反褶积方法,压缩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等。,2.影响纵向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纵向分辨率的途径,(2)影响 的主要因素是地层的波速V和地层厚度h 。同样厚度的地层在浅处可以分辨,埋藏很深时却不一定能分辨,其原因就是深层的波速比浅层大的缘故。 因此,利用横波速度小于纵波速度,可以采取横波勘探或多波联合勘探方法,提高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反褶积前叠加剖面,提高纵向分辨率的方法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后叠加剖面,提高纵向分辨率的方法纵横波联合勘探,3.影响

14、横向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横向分辨率的途径,(1)绕射子波。 (2)埋藏深度。,提高横向分辨率的途径: 子波绕射是决定菲涅尔带大小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小菲涅尔带的范围,提高地震横向分辨率,通常采取提高子波频率和偏移归位处理使绕射波收敛。,影响横向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地层埋深,A、B、C、D四点断开宽度由小变大。 界面越浅,分辨率越高。,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偏移归位,子波从上到下,分辨率能力越来越差。,地震分辨率与子波的关系,子波的分辨能力决定于子波的频带宽度,当子波的相位数一定时,频率越高,子波的延续时间越短,分辨能力越高。应当明确,脉冲的尖锐程度,主要决定于频带宽度,而不只是频率成分的高低。,子波

15、主频、频带宽度与延续时间的关系 (a、d)是一个宽频带零相位子波及其频谱示意图,其延续时间比较短。 (b、e)是一个低频、窄频带的零相位子,主频与(a)相同,但频带窄,延续时间比(a)长。 (c、f)是一个窄频带高频零相位子波,其主频较比(a、b)高,延续时间比(a)长,频带宽度与(b)相同。,砂岩厚度从1.5米到24米不等,显然频宽10-160Hz的反演曲线最好,频宽对分辨率的影响,零相位子波的分辨能力较高,地震子波按它的能量分布特点分为三种: (1)最小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前部 (2)零相位子波: 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3)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迟)子波。,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零相位子波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在相同带宽的条件下,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最小相位子波的小,能量集中在较窄的时间范围内,分辨率高。 (2)零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零相位子波峰值处,最小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子波起跳处,后者的计时不准确。 (3)试验分析表明零相位子波比最小相位子波更具有分开薄层的能力。并且零相子波在同相轴计时、明确鉴别反射极性方面也更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