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09120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版】2018年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2016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一)1、学习目标:本章共14篇文章,其中文言文8篇,白话文6篇;其中精读文章8篇,泛读文章6篇。通过14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2、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出自这两部分的内容;(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4)记忆有

2、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3、难点与重点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考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考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驳论:反驳别

3、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论证的方法有:(重点,难点)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一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脑子里先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作家作品论语主要掌握: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3,作者:

4、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主要掌握: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课文主旨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疑难词句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过:责备)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4,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

5、就:担任,列:职位)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招徕,使动用法)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学习要点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

6、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4,本文论据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7、”的双重寓义。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7,理解下列成语(1)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8,重点段落分析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

8、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6。(3)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4),论证方法:演绎法。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章)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疑难辞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3)直不百步耳。(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

9、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学习要点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2、本文论述的线索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3、本文的内容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4、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连锁推理:以前

10、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5、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6、善用比喻。(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7、排比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11、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重点段落分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秋水(重点文章)作家作品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

12、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疑难词句(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面: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13、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学习要点1、本文的寓言特色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2、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地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3、善用比喻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计

14、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4、排比句(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见上面例句5、反诘句见上面例句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重点段落分析1,文章开始第一段。(1)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2)这段话的大意。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起到铺垫作用。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2)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3)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