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9042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4.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改与人文地理(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世纪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华南师范大学陈忠暖,引子:感受地理,相对位置 概 括 解 释,朔源地理学,关于起源的说法 最早的文字记载 荷马史诗是迄今西方有关地理的最早记述。 它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长诗组成。 山海经、禹贡是两部中国最早的有关地理的文字记述。,伊利亚特,奥德赛,连接伊利亚特的剧情,希腊英雄 奥德赛(又译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 争中取胜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 奥德赛着重描写了奥德赛10年海上漂泊的事情: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风袋、遇女妖、遭雷击等海上经历。后化装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的妻子佩和勇敢的儿子团圆。,中国最早的地理记,推测写于先

2、秦的殷商(前1600年前1046年)时期,是对古华夏的记载与描述。,出自战国(前400年)时期。全书1193字,以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 “九州”,并对其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作了简要的描述。,地理教育, 地方分布与差异 事物与现象的描述 进行总结并系统后传 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后传 ,地理教育的历史回顾,西方地理教育发展简史 我国地理教育发展回顾,西方的地理教育,简要历史回顾,发源与背景,西方中小学地理教育发源于欧洲。在 17 世纪后半叶,地理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列入西欧的普通学校。 背景: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3、。 由此推动了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工业革命时期,17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在英国为下层阶级而设的学校中,课程包括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拉丁文,学生离校年龄为14岁。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教学内容多为百科全书式或古典地方志知识,以罗列各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为主,缺乏科学分析。,近代地理学时期,19世纪后半叶,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学生求职的本领首先在德国的大学里登堂入室,有了专门的地理课程和地理学专业。 由于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欧洲中小学地理教育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近代地理学以因果理论为基础解释地理现象,不仅描述地理特征,而且阐明其形成原因。因而大大加强了地理教育的科学性指向

4、。 地理教育开始形成崇尚科学的倾向。注重关于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大多是环境决定论的。,进步教育运动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欧洲新教育运动。反对当时沿袭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以及教育与生产严重脱节的倾向,而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 受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中小学地理教育出现了广泛的生活化倾向。 进步教育运动在1930年代达到鼎盛,战后逐渐沉寂下来。,战 后 时 期,背景:战后大规模重建和苏美冷战竞争的格局;现代地理学科学化浪潮。 一方面,地理教育科学主义倾向强化; 另一方面,规划内容受到重视。 (如,美

5、国的流域开发规划介绍、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介绍等)。,人文主义思潮时期,进入197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广泛影响地理学和其它科学。 地理教育开始注重对多样化、人文化的世界的理解。 人文地理学内容大量进入中学地理教育课堂(如英国的开放课堂、开放教育)。,全球化影响时期,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地理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一方面,表现在全球的产业分工和转移,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地理教育内容变得庞杂化。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重,强烈地关注环境问题为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小 结,零散的常识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描述注重解释的环境决定论实用的生活化趋势科学主义与规划倾向人文化理

6、解趋势关注全球化与环境问题趋向,世纪之交地理 教育的重要事件,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华盛顿大会通过。 产生背景: 全球环境危机、地区冲突、贫困与发展等一系列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全球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一个文化与价值观的问题,而非技术和经济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开篇:我们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解读:“负责任”赋予地理教育新的,与以往有些差的任务与作用。,挑战与应答:要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 人口动态、食

7、物和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和无国籍者、违反人权、疾病、犯罪、性别歧视、人口迁移、动植物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有毒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资源限制、增长极限、土地利用、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地球太空船式全球化。 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解读1:当今世界问题成堆,我们的生活到处都频现危机,这些问题大部分与地理有关联。 解读2: “冲突”是新表述。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为解决冲突献力。 克林顿:“发展经济和开发人民的潜在能力,是一个国家变得强大的最佳途径。多数国家都不再认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

8、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大小,而是由国内生产总值和具有世界观念的公民所占比重来决定的。” 如果地理教师培养了许多“具有世界观念的公民”,冲突是不是会减少一些。,提出地理教育三大目标,知识和理解力 技能 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方面,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产生兴趣; 一方面欣赏自然世界的美,一方面体会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况; 尊重别人的平等权利;关注后代的居住和环境的质量; 以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积极寻求方法,以解决国际、国家、地区和本土的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解读1:地理教育有情感与价值的传统功能,爱国爱乡。我国的地理课标如此。但此处没有提这些传统的东西,而提的是欣赏和体认不同

9、,尊重和平等对待,依据人权宣言解决纷争。 解读2:关注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编写:美国国家科学院“未来10年地理学战略方向委员会”2010年编写。 背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影响程度和节凑的加大,地球表层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这一对人类至关重要又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以及地理科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我们如何改变了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如何保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濒危生态系统? 气候与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人类? 100亿人在地球上如何生存与分布? 如何在未来可持续地养活每一个人? 人口居住地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人口流动、

10、物质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平等? 地缘政治变化如何影响和平与稳定? 如何更好地观察、分析和可视化这个世界? 公民制图和绘制公民地图的社会影响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观察、分析和可视化这个世界?,如何获取和共享新的地理知识? 需要什么技术来可视化表达地球未来? 地理工具怎样才能适应需要及时答案的世界?,100亿人在地球上如何生存与分布?,哪种形式的城市化对环境最可持续? 城市怎样才能适应和更加灵活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基础教育新一轮课改,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

11、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从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组织全国高层次专家进行了顶层设计。2001年开始进行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2010年全部进入。,基础教育新一轮课改,背景:国际的,国内的 意义: 改变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对学科教育价值再认识,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 关注学生发展,注重生活再现、终身发展 改变学习方式,立足过程和能力培养 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样的发展潜能。,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课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机制,解读地理新课改,“学

12、习对生活有用的”,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强调了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 “改变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次革命。 “开放地理课堂”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本身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建立新评价机制”是实施课改的成功的关键环节。,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文化与价值观,国际观察:感受域外地理教育,国际贸易中的世界地理 联合国会议里的世界格局 解读发达国家的地理试题,国际贸易中的世界地理, 来自英国的地理课堂,国际贸易

13、模拟活动,目标:按下列图形“造”出财富。,国际贸易活动分组材料,1张A4纸、2把剪刀、2把尺子、1个圆规、1套直角尺、4只铅笔、6张面值100元的代用券(各两套) 4张A4复印纸、2只铅笔、4张面值100元的代用券(各两套) 10张A4复印纸、2张面值100元的代用券(各两套) 若干绿色胶贴纸、直角尺、直尺(组外用),组外角色,BBC记者 新华社记者 WTO官员 世界银行官员 WWF,观察与讨论,联合国会议里的世界格局, 来自丹麦的地理课堂(有删改),角色扮演:全球气候会议,全球减排长期目标: 2050年全球减少到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50%。,美国 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

14、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俄罗斯 总统宣布,到2020年俄罗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25%。也就是说,在1990-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保证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减少逾三百亿吨。,欧盟 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印度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

15、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 英国 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中国的承若,2005年基础上,至2020年碳排放降低40%-45%。 中国的排放情况: 1990年相当于世界的1/4; 200

16、0年为1/2; 2010年总排放超过70亿吨,已经超过美国。人均碳排放5.8吨,超过4.5吨的世界平均水平。当年新增碳排量占全球近70%。,角色扮演:全球气候会议,1. 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各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不同? 2. 差异能否消除? 召开会议有何用途? 3. 若要消除争端,还需要做些什么?,关于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以 “联合国会议中的世界格局”的课堂活动为例,除了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以外,在态度与情感方面,在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可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公平与平等?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对人类发展的关注? 责任感?,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什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是始终处于首位,立于不败之地?,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们不仅是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终身有效、终身必备的工具和技能,如识字、表达、计算和逻辑思维。 地理教育应该在终身有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