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86299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26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00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六课,前赤壁赋,苏轼,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 轼,苏轼,字子瞻,号

2、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关于苏轼,乌台诗案,宋神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迫自请离京外放。苏轼在民间亲眼目睹新法的诸种扰民不便之处,不时在诗中有所反映。,乌台诗案,王安石,元丰二年(1079),李定等谏官抓住苏轼诗中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将苏轼拘捕入京,严加审

3、讯,苏轼甚至做好了死的准备。,乌台诗案,曹太后(仁宗皇后),后来幸得曹太后(仁宗皇后)、前宰相张方平、范缜、章惇以及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等的营救幸免一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著名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赤 壁,赤 壁,赤 壁,赤 壁,赤 壁,黄冈二赋堂,黄冈二赋堂,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文 赋,文赋是赋的一种,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赋体。“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不拘骈偶的赋。它既

4、保留了赋的文采和韵节,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赋体的重重束缚,与律赋比起来写作更为自由。,文 赋,唐宋时期著名的文赋作者多为当时的古文名家,如杜牧、欧阳修、苏轼等。文赋吸取了古文的章法和气势,句式以四、六字为主,并掺以大量的长句和连接词语,错落多变,押韵比较自由,间或有骈句,也常带有问答形式,常在叙事、写景中杂以说理、议论,寓理于情。,整体感知课文,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鉴

5、赏要从具体文字、形象入 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联想与体验,以期能与作者发生共鸣,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的启迪。,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人 与自 外貌、神态 然之间是那样和 人物 活动 谐亲近 (体现出来的感情)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箫声,2.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6、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分析: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 情感线索: 乐悲乐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 客答主辩客喜,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

7、如何转化的?,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提示:,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探究课文中主客问答的 形式,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

8、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余苏东坡突围,艺术特点之一,写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抒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思 考,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提 示,(1)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2)骈词俪句,整散结合; (3)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