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80727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痤疮的中医外治剖析(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痤疮的定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发于青春期。 中医又称“酒刺”、“粉刺”、“肺风粉刺”,俗称“暗疮”、“青春痘”等。,中医病机,现代中医多认为痤疮总的病机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病因大概总结为以下五点: 1、体内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又感风邪,熏蒸于面而发; 2、或过食辛辣滋腻之品,酿生湿热结于肠腑,不能下达反上蒸于肌肤而成; 3、或脾虚生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痰瘀互结,凝滞肌肤所致。 4、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冲任失调而致。 5、外感毒邪,毒热互结,日久阻滞经络,气血瘀滞而成。,辩证分型及治法,临床可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

2、、痰湿瘀滞、冲任不调、痰瘀毒滞五型。 痤疮的中医治疗分为内治和外治。 中医外治法具有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的优势,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服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而从体表皮肤及黏膜等途径用中草药进行敷、贴、浴、封、熏、洗、灸、扑、点、涂、擦等来治疗皮肤科疾病的方法。 清代外治大师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曰: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能补内治之不及此也。,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分类,一、中药外治: 按剂型分:洗剂、膏剂、散剂、酊剂、涂膜剂等 按用法分:湿敷、熏蒸、中药面膜等。 二、特色疗法: 主要有刺络拔罐放血、火针疗

3、法、刮痧、耳尖放血、耳穴压豆、自血疗法等。,中药外治篇,总结,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基础方有三黄洗剂、颠倒散、五味消毒饮等 常用加味中药: 1、清热解毒: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蒲公英、苦参、野菊花、牛黄、紫花地丁、连翘、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等 2、消肿散结:山慈菇、夏枯草、浙贝母、皂荚刺 3、活血祛瘀:丹参、红花、桃仁、三七、乳香、没药等 4、清凉止痒:冰片、薄荷、滑石粉、珍珠、炉甘石等,三黄洗剂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各20g 【制法】:加水煎煮取药液待用。 【用法】:待药液放温后清洗面部,早晚各 1 次,每次15-20分钟。 【功能】:干燥、清凉、止痒,消炎杀菌。,洗剂,

4、颠倒散洗剂 【组成】:硫黄, 生大黄各7.5克, 石灰水100毫升。 【制法】: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后,加入石灰水(将石灰与水搅浑,待澄清后取中清水)100毫升混和即成。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34次。,黛黄膏 【组成】:山慈菇30g,青黛10g,大黄10g,黄柏10g,硫磺5g。 【制法】:研成细末,加入105g凡士林调匀成膏 【用法】: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1-2次 【功能】:清热凉血,消肿散结。,膏剂,痤疮散 【组成】由大黄、黄连、硫磺、白芷、防风等药组成 【制法】上药洗净后,65-75烘干,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1000g即可。 【用法】:将药粉、蜂蜜、温水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均匀敷于

5、面部,每日1次,散剂,酊剂,【组成】:黄连、黄柏、地肤子、苦参 15g,陈皮各15 g,黄芩20g,丹参20 g,冰片10 g,甲硝唑2g,螺内酯1g,维生素 B62g 。 【制法】:将中药磨碎后加入40%-60%乙醇溶液浸 7 天后过滤,再将冰片及其他西药研粉后加入滤液,融化后外涂患处。 【功效】:具有杀菌止痒之效,一般用于治疗炎症、瘙痒性痤疮。,涂膜剂,【优势】中药膜剂是中药制剂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具有药效持久,使用、携带方便等特点 【用法】:温水清洗面部后,涂抹复方香连涂膜剂,30分钟后成模扯下,每晚 1次。,湿敷法,【组成】:蒲公英 15g ( 鲜者佳 ) ,金银花 10g,芦荟 、仙人

6、掌 、薄荷 、苦参 、白鲜皮 、防风 、土茯苓 、野菊花 、赤芍 、牡丹皮 、百部 、芒硝各6g 【用法】:取68层纱布(或相当厚度的毛巾), 在温凉适中的药液中(冷敷10左右,热敷40 60)浸透、然后取出、稍稍拧挤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大小适宜和皮损相当,平帖于患处,隔几分钟换一次。日1-2次,每次20分钟。,熏蒸法,【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浙贝母、甘菊各30g。 【用法】:连续熏蒸15min,每周4 次,6周为1疗程。具有泄热、祛瘀、生肌的功效。 【功能】:通过热药蒸汽使药性从毛孔透入,从而疏通腠理, 驱毒外出, 达到清除皮肤表面的油脂、皮屑和细菌的作用。,综合疗法,将具

7、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面膜,涂敷于面部,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可有效地消除炎症,加速有效成分的吸收。具有利湿热,活气血,清热解毒的作用。达到祛瘀生血,热泄疮愈的效果。,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用离子喷雾器将蒸馏水熏蒸面部约10-15 分钟,使毛孔张开,消毒面部,再用痤疮针清除面部痤疮内的皮脂栓及脓液,清理完毕后将调好的中药面膜涂于面部,继用温热水将石膏面膜粉调制成糊状,均匀涂于患者面部,待面膜干后去除,再用温热水洗净。 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常用中成药制剂,龙珠软膏 麝香辛散走窜,开阔肌腠,引诸药直达病所,活血通经,消肿散结;牛黄、冰片清热解毒;珍珠生肌;硼砂、炉甘石解毒收敛

8、;琥珀、硇砂活血散瘀。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腐生肌之效。,复方片仔癀软膏 片仔癀粉和季德胜蛇药片制成,前者含有三七、蛇胆、牛黄、麝香等成分,多归心经和肝经,后者主要由七叶一枝花、地锦草等中药组成,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玫芦消痤膏 该药主要成分为鲜芦荟叶、苦参、杠板归、玫瑰花、冰片、薄荷素油,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润肤护肤等功效。,姜黄消痤搽剂 由姜黄、重楼、扛板归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风祛湿、活血消痤的作用 (扛板归:又称虎舌草、犁尖草,酸苦寒,入肾、大肠,膀胱、肺、肝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特色疗法篇,刺络拔罐,痤疮的形成与热、瘀密不可分,外科正宗指出

9、本病由血热郁滞不散而致。血出则热泄瘀散,因此, 刺络拔罐对于痤疮具有良好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血后血液排出和拔罐的温热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炎症,排出有害物质。对于治疗痤疮热毒痰瘀证有很好的效果,大椎穴,针灸甲乙经称之:三阳,督脉之会。不仅调节督脉经气,还可调节六阳经之经气。泻大椎穴可清泻各阳经之热, 再结合肺俞、胃俞可清解肺胃之热,起到清热逐瘀化滞散结之功。,【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暴露项背部,取大椎穴、双侧肺俞或胃俞,用碘伏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 3-5 下,然后在被刺穴位处迅速拔罐,以便于及时放血,每次出血量约 5 mL,5-10 分钟后将罐取下.,火针,火针

10、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早在灵枢宫针中就有记载:“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因其具有温经散疼,通经活络作用,古人多用于虚寒痛肿,流痰瘰疠的治疗。临床发现火针对结节囊肿型痤疮具有开门祛邪、引热外出、消肿散结、立竿见影之效。,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火有拔山之力,红炉点雪中曰:“凡虚实寒热, 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实火为病,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在里,仅以苦寒泻之,很难使疾病痊愈,而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它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排除脓毒;且有引气和发散之功

11、,可使火热毒邪外散,从而达到活血行气,祛邪解毒的目的,【操作】:仰卧位,暴露痤疮,涂抹少量万花油以防烫伤,并常规消毒。准备直径 0.5mm 的盘龙细火针,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将火针烧至发白后,快速准确刺入皮损顶部。 若皮损为丘疹、脓疱、囊肿,常用火针点刺一下即可,将囊肿内脓血、腐肉清出; 若结节质地硬则应在结节多处点刺,针刺最佳深度为透过表面皮肤病变部位。 遵循先浅后深,深度控制在 2mm 以内。2-3天1 次,4次1 疗程,刮痧法,【机理】:背部为阳,督脉循行中央,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俞注所在,华佗夹脊穴夹脊两旁,通过刺络拔罐放血、刮痧 ,对经络俞穴、反应点给予不同方法和强度刺激,损其

12、有余起到疏风散邪、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活血化瘀、泻火解毒的作用,使之达到气血调和的功效。,【操作】:颈项背部用碘伏消毒后,用刮痧板蘸润滑液,按从上往下或从内到外的顺序刮拭,如后项部从风府刮至大椎,风池刮至肩井,背部从督脉和两侧俞穴及夹脊穴从上往下刮。以皮下有痧点或瘀斑为度,1 周 1 次,3次为 1疗程。,耳尖放血,【机理】:耳为宗脉之所聚,取耳尖穴放血,可通经活络,改善全身气血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目的。 【现代研究】:针刺耳尖后, 局部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激发神经调节作用, 调节内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面部红斑及炎症。,中医经络学认为,耳尖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

13、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定位】:耳尖穴,属经外奇穴,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操作】:定穴后,常规消毒,左手提捏耳尖穴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并挤压周围皮肤,使之出血510滴,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止血。3天1次,左右耳尖交替放血,10次为1疗程,耳穴压豆,【机理】:十二经脉上络于耳。耳穴疗法根据全息对应原理,通过刺激耳穴,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使机体内环境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以治颜面部皮肤病。,取穴原则 【主穴】: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配穴】:根据症型不同,辨证选配, 肺经风热型配肺、大肠; 肠胃湿热型配脾、胃、大肠; 瘀热痰结型配脾、神门; 冲任失调型配肝、内生

14、殖器; 兼便秘配大肠、三焦。,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与内分泌尤其是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其中雄性激素直接支配皮脂腺发育和分泌。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阻塞而导致痤疮的发生。 故选用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等以调节机体内分泌,减少油脂泌出。,【操作】: 患者取坐位,用 75%酒精消毒耳廓内外部,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用血管钳送至耳穴,贴紧后加压寻找到最佳反应,如酸麻胀痛热感为宜,每日按压穴位3-5次,每次共用 10min左右,1周更换1次,5 次为 1疗程。,自血疗法,【机理】:由于自血含有免疫物质,能够调节机体代谢,使之产生活性物质,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皮脂腺分泌,从而治疗痤疮,操作方法:常规

15、消毒后,抽取肘部静脉血5mL,取双侧足三里穴、血海穴,常规消 毒后,将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穴,待有针感时注入肘静脉血,两侧共2.5mL,其余2.5mL血注入双侧侧血海穴。 临床也有文献报道可以取双侧手三里、足三里、曲池等穴位进行注射静脉血。,病例一,患者宋某,头部囊肿反复发作。 头顶部见一2*3cm大小圆形隆起,压痛。 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并予抗生素,患者诉压痛稍缓解,但囊肿无好转。 予抽取疱液术治疗,治疗后稍好转,几日后又隆起,自觉疼痛。 予火针治疗,并予留罐,引出半罐瘀血。三次治疗后,患处隆起已消退,结痂。,治疗过程,治疗前后,病例二,患者左某,面部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加重1周,反复发作10余年。 中药以清热宣肺,祛湿解毒为主。 外治:刺络放血,背部走罐,脸部火针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