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80704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资料(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误区,“拔罐会伤阳气”, “拔罐不能经常拔,拔多了会伤人,致气虚”, “拔罐只祛湿”-,更正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这一误区或错误观点很普遍。是因了解或知道拔罐真知和本原的太少,有必要转变。 养生保健重要性决定了拔罐使用的普遍性。需要普及。 医务工作者都须明了拔罐的实质,不能陷入这种误区,不能信口开河、断章取义误导患者。 有责任和义务把科学知识传播给患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拔罐技术离不开中医的基础理论指导,尤其是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 拔罐法(或拔罐学)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指用排除罐、筒或杯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的方法。,现代医学认识,现代医学认为

2、, 1.拔罐时在罐内形成负压,作用于皮肤,皮肤产生分压差,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现自体溶血现象,随后产生类组织胺类等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或组织,使血管扩张、白细胞渗出,T、B淋巴细胞活化,多种抗体和淋巴因子释放,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2.同时,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皮肤、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平衡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对各部分的调节和管理控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使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调节内脏功能,恢复身体正常机能,达到康复痊愈之目的。 3.特别是拔出大水泡后,研究者已证实在渗液的再吸收过程中,

3、可明显地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1.在二千多年前,素问皮部论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以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为依据,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别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皮肤部位,各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即为十二经皮部。 2.“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传变的次序。 3.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十二皮部保护着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保护着整个躯体深部各种器官和脏腑,并随时把来自体外环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体内,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功能,起着卫

4、外护内的作用。,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4.十二经脉之气行于皮部,十二皮部构成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气的病变可在其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在体表皮部表现的病理变化,查知疾病所在部位和性质,对脏腑的状况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5.再则,十二皮部在诊断和治疗上,上下同法,手足相通,即手足皆有同名之阴阳经脉互相联络、互通信息,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专名。 正如杨上善所说:“阳明三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 6.六经皮部理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包括针灸、拔罐在内的各种外治法都离不开皮部理论的指导。所以,

5、拔罐法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拔罐诊断,1.从色泽来看,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为虚;色淡白多为气虚、脾虚或血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瘀血、寒凝、阳虚、气虚;内脏有病变的在特定的经穴上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 2.从拔后表现的情态上看,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者为受风;罐中气暧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3.从走罐时看,皮下有结节,多为筋结。闪罐后恢复缓慢者易患中风、胸痹。 4.从刺络拔罐放血时看,观察血液等分泌物,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里寒

6、,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证;观察血流的动态,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含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水肿;粘性白液为疳积;,拔罐治疗作用,1.拔罐法可吸出位于体表的风、寒、湿、热、毒、瘀等有害物质,又可通过皮部作用于体内,具有调脏腑、和营卫、行气血、通经络等功能。 2.不同罐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的经络穴位选择、罐法或是不同的配伍方法,又分别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温阳固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不同功效。 3.在临床中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合适的罐具、罐法、经穴、经穴配伍等治疗方法。如风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闪罐法;寒邪为主的疾患,

7、多选用留罐法;气血瘀滞、脏腑病证者,多用循经走罐法,尤其是在背腰部、腹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适用于俞穴、募穴及四肢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走罐,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轻吸快推,适用于外感、皮痹等证,外感可每三小时一次,末梢神经炎可每日施术一至二次; 2。重吸快推,适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如高血压、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3。重吸缓推,适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证,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拔罐补

8、泻原则,实证多选泻法(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气拔罐呼气取罐、逆经走罐等为泻法)。 虚证多选补法(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气拔罐吸气取罐、顺经走罐等为补法),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为一点时可用单罐法,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用多罐法。,与其它方法联合治疗,配合其它方法治疗: 如梅花针重叩或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罐,多用于实证和热证(中风、昏迷、中暑、急惊风、高热、头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麦粒肿、疖肿、丹毒等); 配合铍针割治多用于痈疽、疖肿、热毒壅盛; 配合火针多用于痈疽疖肿、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等证; 配合指针、磁堤针多用于小儿及畏惧针刺者; 配合电针可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9、偏瘫等证。 寒证可选灸罐法、红外线罐法; 高热无汗多选水罐法; 痈疽、溃疡及面部拔罐应选面垫罐法; 寻找隐而不见的反应点时,先行走罐法,使之反映出再用挑治法,对于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肺炎、盆腔炎、顽固性鼻衄等有良好疗效。,拔罐时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一般注意事项,如在室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等。 拔罐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 血管浅显处、心搏处、皮肤细嫩处、疤痕处、耳、鼻、眼、乳头、口唇、前后阴、骨突处、皮肤松弛有较大皱纹处一般不宜拔罐。 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初次治疗、皮肤薄嫩或体弱、年老、易紧张者,采取卧位,拔罐

10、不宜过多或过紧,或用小罐,或用疏排法。 拔罐时,要求患者不能随便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多罐时不能太密集,以免皮肤牵扯过紧而产生疼痛或互挤脱落。,留罐时注意事项,随时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反应与感受,注意罐口局部或全身反应情况。 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 若感觉太紧、太痛可予减压自觉能承受为基准,仍未减轻或有灼热感,应及时取下重拔; 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够,应重拔; 拔时出现头晕、气紧、恶心、面色苍白、虚汗、四肢发冷、脉细数等为晕罐,及时取罐平卧休息,一般很快恢复,如还未缓解,应予以点按或针刺人中、合谷、中冲、百会、内关、涌泉等方法急救。,

11、七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晕厥针人中, 疼痛取阿是,心胸内关谋。,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回阳救急,拔罐的基本要求,拔罐的基本原则即中医基本治则:审症求因,辩证施治。 基本要求是稳、准、快,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的时机和速度、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的温度等有关。 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法拔罐时,罐内温度高时扣罐、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具体应根据需要而定,须灵活掌握。,基本要求,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相对较长; 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 拔罐部位肌肉丰

12、厚,时间可稍长;拔罐部位薄,时间宜短。 气候寒冷,时间酌情延长;天气热时拔罐宜短。血管浅显处拔罐宜短。(留罐时间),拔罐后注意事项,注意:若罐口处出现烫伤、烙伤为事故。 但是对于拔罐所产生的水泡或血泡应具体分析,非治疗需要时吸拔过久为事故,而治疗需要时拔出水泡或血泡为发泡法时则不属于事故,皮肤过敏或水肿患者易出现水泡应事先交代清楚。 小水泡一般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只仅防止擦破;治疗需要的水泡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过程中对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临床意义;非治疗需要的水泡可消毒后刺穿放出水液,无菌敷料敷盖。,禁忌,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 全身性水肿、 有出血倾向、白血病、 高热、 全身

13、剧烈抽搐或痉挛、 高度神经质、 活动性肺结核、 妇女经期、 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 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或过渴、 全身性皮肤病、 静脉曲张处、 癌肿处、 皮肤破损处、 皮肤高度过敏、 疝气、外伤骨折处及孕妇腰骶部、腹部或敏感穴位等,均禁用。,治疗间隔时间,治疗的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决定。 慢性病或病情缓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隔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 病情急者,一般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肠炎、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 一般一疗程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再继续治疗。 若拔罐后患者感觉疲劳,应休息几日后再拔。,拔罐法的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针灸疗法原则择穴: 根据常用配穴法取穴。局部取穴

14、,循经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交叉取穴,对症取穴等。十四经腧穴的分部规律: 头面部颈项部的腧穴,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病或四肢疾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证; 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疾患; 背腰部腧穴,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证、脏腑和慢性疾病; 四肢部肘膝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证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证外,还可治脏腑疾病; 腕踝以下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证以外,还能治头面、五官病证,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四肢部腧穴分经主治表,躯干腧穴分部主治表,任督二脉腧穴主治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则:,根据特定穴的作用取穴。有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等之分。特定穴有五

15、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募穴、俞穴、交会穴、八会穴等。 (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俞)、经、合,统称为。 上井穴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用于热病;输穴用于关节痛;经穴用于治疗喘咳;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病证。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按子午流注规律取穴可提高疗效。,五输穴,拔罐法的取穴原则:,(2)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即原穴。 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会相应的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16、原穴的主治既祛邪又补虚扶正,能使三焦原气通达。阴经输原合一,临床中可以输代原予以施治。 (3)络穴:是指在其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再加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称为“十五络穴”。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也能沟通表里二经,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即络穴既治本经病,也能治与其相表里之经病。 原络相配,又称“主客配穴”,是根据脏腑表里经络先病、后病而运用的,先病者为主则取其原穴,后病者为客则取其络穴。如表1:,十二原/十五络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则:,(4)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奇经八脉中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当某脏腑有病时,通过按压郄穴检查以协助确诊。如表2:,表2:十六郄穴表:,拔罐法的取穴原则:,(5)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