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80661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原著学习方法(周耀庭)!(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临床实例看温病学理论 的指导意义,兼论温病学原著学习方法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周耀庭学术继承工作站 周耀庭,温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新兴学科。在一般印象中,似乎温病学成熟晚,文字不那么古奥,比较接近现代。因此认为学习温病学会比其它经典原著容易。,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温病学原著,例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读起来不难,然而要真正理解其中深刻含义,并非易事。,第一,温病学理论研究者多,著作多,经验与创见多。 第二,温病范围广。 如 风温 温热 冬温 温毒 暑温 湿温 秋燥 还有 春温 伏暑等 还包括 瘟疫或温疫,关于瘟疫或温疫,其范围更广。且体内容如吴有可所述:

2、“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以其所感。” “而为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是气也,气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 注:异气、疠气、戾气、杂气等,皆指瘟疫的病因。,学习温病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温病的临床实践 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 二、当前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中医介入,病例一: 袁某,女,2岁。咳嗽一周,发热3天,体温最高达39,咳嗽加重并有喘憋,烦躁不安,夜眠不实,曾呕吐一次,舌苔淡黄腻,舌红,脉浮滑数。肺部听诊有中小水泡音,胸部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重,并有点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 中医辨证: 肺胃蕴热,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肺气郁

3、闭 治法: 清泻肺胃,宣肺散寒, 消食导滞,降气平逆。,方药: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双花15g 连翘10g 板蓝根15g 苏子6g 葶苈子6g 焦三仙15g 枇杷叶10g 牛黄清热散1g(冲服)3剂 结果: 服药一剂即退热,3剂药后喘止,治疗一周肺部罗音消失而愈。,解读: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例外邪加里壅,故而发热喘憋;也有夹寒,加重喘憋。治疗当以清肺胃热导滞,宣肺降逆平喘为主。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散寒透邪,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之热,双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苏子、葶苈子、枇杷叶降逆平喘,焦三仙消食导滞,牛黄清热散解热退烧并加强清热解毒

4、之力。,病例二: 金某,男,2岁半。1996年1月2日会诊病例。 患儿因发热2天喘憋1天住院。患儿于3天前突然发热,当天体温即上升至39.6,咳嗽有痰,发病次日又咳嗽转为喘憋,在某院急诊,诊为支气管肺炎而收住院。入院后采用抗生素治疗以及输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喘憋未能控制,大便干燥不畅。故请中医会诊。 中医所见:患儿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喘憋胸高,痰声漉漉,腹胀满而硬,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疾有力。 辨证:风寒闭肺,肺胃热盛,痰热郁阻。 治法:清泻肺胃,宣肺开闭,化痰通腑。,方药: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5g 杏仁6g 枳壳6g 苦桔梗6g 黄芩6g 知母6g 生石膏15g 金银花

5、10g 连翘10g 瓜蒌10g 竹沥水10g 酒大黄3g 3剂 结果:3天后复诊,患儿药后大便已通,腹胀顿减,痰鸣已轻,喘憋明显缓解,体温已转为低热,波动在37.5上下,神识清醒,厚腻舌苔减退,舌质仍红,脉滑数。据主管医生介绍,肺部罗音已明显减少。患者已经渡过极期,进入到恢复期。原方去大黄、竹沥水继服,一周后病愈出院。,按语: 此例属痰热闭肺型重症肺炎。时值寒冷季节,无汗喘憋,显然有外寒闭肺;高热烦躁,苔黄舌红,乃肺胃热盛明证;苔腻,痰声辘辘,喘憋胸高,表明痰热阻肺;脉滑疾有力,显然为邪盛实证,正气未衰,正是驱邪的好时机。治疗散寒开闭、清泻肺胃、通下涤痰定喘三管齐下,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此时虽

6、以驱邪为主,但攻邪又不宜太过。否则邪气内陷生变。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开闭;黄芩、知母、生石膏清泻肺胃;枳壳、桔梗、瓜蒌、竹沥水清热化痰;酒大黄泻热通便,并与杏、蒌相配,有涤痰之功;金银花、连翘解毒。,病例三: 董某某,男,1岁半,02年3月3日,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反复发作,痰鸣,纳差,喘时不发热,手心热,指纹青紫在风关,平时寐时汗出,现无汗。舌淡红,苔淡黄,脉浮滑略数。 辨证:宿食停滞 外感风寒 治法:消食导滞 宣肺散寒 处方: 麻黄1.5g 杏仁6g 黄芩6g 知母6g 焦四仙2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葶苈子6g 细辛1g 法半夏6g 厚朴6g 五味子6g 枇杷叶10g 连翘10g

7、 6剂,二诊药后咳喘已止,尿黄,舌尖红苔淡黄,脉滑略数。证治同前,继用上方。后经调理脾胃而咳喘已止,痰鸣已少,手心热减,指纹色泽转为正常。 解读:本病喘息明显而热象不著,为风寒闭肺可知;手心热非阴虚,而是食积郁久化热所致。平时寐中汗出为滞热迫津外泄,今无汗为表有邪郁。方中麻黄与杏仁宣肺散寒,配细辛散寒定喘;黄芩与知母清泻肺热;焦四仙消食化积,苏子、莱菔子消食降逆止咳化痰,葶苈子泻肺热止咳喘;法半夏与厚朴燥湿化痰理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喘;枇杷叶降逆止咳和胃;连翘清热解毒。,病例四: 佟某,男,14岁,怀柔区人,会诊地址:北京市某医院,会诊日期:2009年11月2日(正当H1N1流感流行期间)

8、主诉:发热伴咳嗽11天 现病史:患者于10月23日突发高热,体温最高可达39.8,伴周身乏力,肌肉酸痛,痰中带血,经郊区某区级医院诊为“双侧肺炎”,予头孢呋辛等药不效,入院前3天出现持续高热,胸闷,咳嗽咯痰,喘憋,考虑急性左心衰,用西地兰、速尿等,仍不效,遂以“重症肺炎”转至某大医院,CT示“双肺多发片状阴影,并有多个空洞形成”,予阿奇霉素、达菲、头孢曲松治疗,,体温略降,仍咳嗽和咯血性痰,咽拭子培养:甲型流感病毒特异(HA基因)+,猪H1N1病毒+,甲型流感病毒通用(M基因)+, 10月28日转入会诊医院,诊为“甲流重症”,予达菲、甲强龙、抗生素、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10月30日胸部CT示:

9、“双肺均有散在空洞”,考虑不排除霉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查痰抗酸杆菌(),PPD试验(),痰抗酸染色(),并请结核病医院专家会诊,已排除结核病可能。,会诊所见:发热,体温39,精神略差,呼吸急促,无喘憋,咳吐黄粘痰,量不多,咯血,口唇干燥,舌质不红,舌苔淡黄腻,手足温暖无青紫,左脉弦滑,右脉弦细,重取无力。 辨证:肺胃壅热,兼感外邪, 痰热蕴肺,气阴两虚。 立法:清泄肺胃,解毒透邪, 宣肺排痰,益气养阴。,方药:千金苇茎汤、桔梗甘草汤加减。 桑叶10g 杏仁10g 苦桔梗10g 生甘草6g 黄芩10g 知母10g 生石膏20g 芦根15g 生薏米15g 冬瓜仁10g桃仁10g 鱼腥草30g 败

10、酱草30g 瓜蒌15g 枇杷叶10g 青蒿10g 柴胡10g 桑白皮10g羚羊角粉1.2g(冲服) 西洋参6g与生晒参6g(煎水代茶饮),解读: 患者高热,咳喘,舌苔淡黄,为肺胃壅热之象;咳喘为感受外邪,肺失宣降而致;咳吐黄粘痰,为痰热蕴肺;口唇干燥,右脉弦细,重取无力,喘促,气短,精神萎靡为气阴两虚。 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芦根、生薏米、冬瓜仁、桃仁为千金苇茎汤,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之意;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瓜蒌、枇杷叶、桑白皮加强清肺化痰止咳之力;苦桔梗、生甘草是桔梗甘草汤,可加强清热排痰;知母、生石膏有白虎汤之意,清泄,肺胃;青蒿、黄芩、柴胡清热透邪;羚羊角粉清肺化痰,解毒退烧;

11、西洋参、生晒参气阴双补。 一周后了解患儿病情:经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温逐步下降,精神好转,喘促明显减轻,已转入恢复期。考虑肺空洞尚需继续治疗,遂转至其它医院。,病例五 孙某某,男,1岁8个月,1983年会诊病例。 患儿为某院住院病例,来自郊区的烫伤儿童,烫伤面积达84,住院后经该院大力抢救,已安全度过休克期,局部渐趋愈合,但发热持续不退,经用红霉素、青霉素与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均未见效,近一周来体温持续在3840之间,而烫伤面无明显感染现象,近4、5日咳嗽,胸透两肺纹理增重,散在少许片状阴影,面红,神情,唇红而干,舌绛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1.烫伤;2.合并间质性肺炎。,辨证:热毒内攻

12、深入营分 耗伤阴血 阴液大伤 治法:泻火解毒 清营凉血 滋阴救液 方剂:清营汤加减 处方: 青蒿10g 鲜茅根15g 地骨皮9g 银花30g 连翘15g 紫草9g 鲜芦根15g 川连5g 丹皮9g 生地15g 元参9g 石斛15g 大青叶15g犀角面1.5g 安宫牛黄散0.6g分冲 2日后复诊,体温逐渐下降,平均下降1度,精神好转,轻度腹泻,舌绛减。上方元参改为莲子肉9g,去犀角,安宫牛黄散,又服两付,体温转为低热,继续调理而安。,解读: 本病发热唇红而干舌绛无苔均为热入营分,阴血耗伤,阴液大亏之象,依据温病“在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治疗在清营血分热毒养阴生津的同时注意透邪外出。青蒿清营分热透

13、邪外出,鲜茅根清热凉营并导热小便出,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银花、连翘、紫草清热解毒,透邪外出;鲜芦根清热养阴生津排毒;川连清泄心胃火热;丹皮、生地、元参清营血分热养阴生津;大青叶清热解毒;犀角面清营凉血解毒。 二诊腹泻说明苦寒较重,去苦寒之安宫牛黄散,元参改为莲子肉取其健脾涩肠止泻。体温转为低热,继续调理而安。,病例六 赵某某,女,2岁半,1977.1.6初诊,于20天前曾因长期发烧入院,诊为变应性败血症,用中药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而出院,出院后第2天,再度发烧,体温在39-40之间,至今已有10天,精神萎靡,躁扰不宁,口渴喜饮,咳嗽有痰,全身红色皮疹,两手有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大便正常,肝

14、脾肿大,血象RBC1.3mm,N84,胸透有片状阴影,心电图示心肌炎改变(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肺炎合并中毒性心肌炎,经清营解毒透邪法治疗,发热不退,出血加重,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能控制病情,考虑已合并DIC,舌质红,舌边苔黄褐少津,中心少苔,脉细滑数。,辨证:疫毒入里 气血两燔 热迫血溢 耗伤阴液 治法:清气凉血 活血化瘀 解毒透疹 滋阴生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 青蒿9g 生石膏20g 连翘15g 银花30g 大青叶15g 赤芍9g 丹皮9g 元参15g 生地30g 石斛9g 广角1.5g 桃仁5g 槐花9g 知母9g 结果:服上药3付,发烧转为低热,口唇渗血和便血已止,皮下未见新的出

15、血点,原有的已逐渐消退,精神好转,渐趋稳定,又经调治,痊愈出院。,解读: 患者发热较重,口渴喜饮,躁扰不宁,可见气分证明显;全身皮疹,两手瘀斑与出血加重的表现分析,血分证亦很突出;结合舌脉为典型的阴液耗伤,虽然有西医佐证诊断,中医辩证仍依临床症状表现定为温病气血两燔,热迫血溢,耗伤阴液。经清营解毒治疗不仅发热不退且出血加重说明血分证未解除,必须结合清气凉血活血论治。青蒿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石膏与知母清气分热毒,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凉血,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丹皮、元参、生地凉血活血养阴;石斛与生地养阴生津清养肺胃津液;广角清热凉血解毒;槐花清湿热毒邪,桃仁活血通便泄热邪。,病例七 毕某某,男,7

16、岁,1978年4月18日初诊,患儿于三周前发热头痛,头痛较重,伴有呕吐,嗜睡,大便不畅,入院已两周,发热渐退,仍昏迷,角弓反张,喉中痰鸣,多汗,大便数日不行,舌苔黄厚而腻,舌质略红,脉滑数有力。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于4月24日后改为三甲复脉汤治疗,症状又见加重,仍神昏痰鸣,项强,角弓反张,全身起皮疹,低热不退,舌苔白腻,舌质略红,脉弦滑。,辨证:温热夹湿 痰阻清窍 肝风内动 邪逼营分 治法:清热化湿 豁痰开窍 清营透疹 平肝熄风 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 处方:菖蒲9g 郁金9g 远志6g 天竺黄6g 胆南星6g 桃仁6g 赤芍9g 二丑5g 大青叶15g 丹皮10g 人工牛黄1.5g冲服 结果:经服上药,病情再度趋于平稳,皮疹消退,并有脱皮,自5月18日已能听懂别人说话,已能进食,停止鼻饲,5月22日苔已脱尽,证明邪尽而阴液大伤,遂用二甲复脉汤治疗而愈。,解读: 从病史分析,病邪为温热夹湿痰,大便不畅为湿热壅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