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308049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

2、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 3000 人,其中著名的有 70 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

3、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略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小节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评析】

4、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略 四:作

5、业:习题二 第三课时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二、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6、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讨论完成课后联系四:小结: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五:作业 :写一篇 600 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

7、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孔子,文天祥,史可法,布努诺,西西弗斯,注意不同侧面)六、板书:略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大家也一

8、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 二、通读全文 13 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 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 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 4-8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 1、2 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9、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 913 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 10 则略过不看。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

10、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 48 则。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反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11、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诵读法 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世间的智慧有很多种。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 为什么等于 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复习本课基础知识。 三、品读课文 ,感悟人生。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每组发言完

12、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 1、2 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 2、选文 3、4、5 是关于哪个话题的? 3、选文 8、9、10 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 4、剩下的 6、7、11、12 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 教师总结 1:聪明的人应正视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自己的无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教师总结 2: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 教师总结 3: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快,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等;“竭泽而渔”

13、“焚林而田”。 教师总结 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四、课堂小结: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业: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话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素材,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论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整理几篇。 【教学反思】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现实社会中。这节课设计为讨论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进行解读。本文涉及的话题很多,故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

14、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很多同学都能够深入思考,踊跃发言,所举事例论据典型充分。互相讨论交流,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课后的小论文让他们及时巩固了课堂内容,为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是本堂课容量较大,同学们发挥较充分,所以内容没有按时进行完,以后会特别注意课堂容的安排。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15、。 2、整理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标准字音,听清断句。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和学生一起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三)文本解读: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明确: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2)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尽量使用实例) (整体感知文本) 教师点拨: 从大

16、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A、什么是仁? B、怎样做才能达到“仁”?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5)教师和学生共同概括: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