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77364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土文献的查找剖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土文献的查找,出土文献的重大意义 甲骨文的查找 金文的查找 简牍、帛书的查找 敦煌文书的查找 吐鲁番文书的查找,出土材料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王国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种材料,吾辈因得以据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始得为之。”,出土材料的意义与研究方法,陈寅恪:“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甲骨文材料的查找,甲骨文

2、的早期发现历史 王懿荣 刘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甲骨文材料的查找,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一书,将1973年以前出土的甲骨精选出41956片,编为13册,自1978年开始出版,至1982年全部出齐,为甲骨学和商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在小屯南地出土了4000多片甲骨。,周原出土甲骨,70年代,在陕西的周原发现了一万多片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甲骨有300多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了一个甲骨坑,坑内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的有689片。,青铜器与金文材料,汉武帝时在汾阴发现

3、大铜鼎。 汉宣帝在美阳发现铜鼎,张敞对其铭文进行了识读。 史记称秦始皇时的丞相名隗林,隋代学者颜之推据开皇年间所发现的秦代铜权,纠正其名字为隗状。 宋代金石学盛行,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等。,青铜器与金文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收集宋代以来著录及现代中外博物馆收藏及历年各地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收器总数近件,于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按殷周金文集成原体例编辑而成(资料收集截止于1999年5月),简牍与帛书,古代简牍、帛书的发现 孔壁中书 汲冢竹书 项羽妾墓老子,简牍与帛书,楚帛书 蔡季襄、柯强(John Ha

4、dley Cox)、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简牍与帛书,楚帛书,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的帛书。,郭店楚简,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 8月23日被盗掘至椁板。12月中旬该墓再次被盗,盗墓者挖出已回填的泥土,在椁盖板东南角(头箱面端)锯开0.40.5米的长方形洞,并撬开边箱,盗取文物,致使墓内器物残损、混乱,雨泥浸入椁室内。为抢救墓中残存文物,荆州博物馆在报请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及时组织考古工作人员于10月18日至24日对郭店1号墓(M1)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1994年,在香港的文物市场出现了大批走私出

5、境的战国时期竹简,后由上海博物馆出重金购回了大部分。这批竹简主要是儒家的言论。,睡虎地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了大量秦代竹简。该墓为秦始皇三十年左右的墓葬,墓主是一个叫喜的人。竹简原藏棺内,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出土时只有少数残断,简文的文字是毛笔墨书秦隶,书法别具一格。这批竹简经科学保护、细心整理并拼复后,总计有1,155枚(另残片80),简计有如下十种: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四种书简上原有书题,其它几种书题是整理小组拟定的。,里耶秦简的发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位于湖

6、南与重庆交界处,东临酉水, 发现经过:2002年6月初,为配合湖南省重点工程碗米坡水电站的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对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这座战国古城,城址呈长方形,现存面积近两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的文物。,简牍的发现,在已经废弃的一号井中发现大量简牍、一号井深17.3米,直径4米,井壁四周以厚15厘米左右的木板以榫卯方式结构嵌砌,从井底到井口构成井圈。井内堆积由明显的淤泥和生活遗弃物构成,有的层次夹有厚十多厘米的草本植物,保存情况良好。另外还有数万枚的简牍(在整个20世纪,中国出土的秦简总和也才不过2多枚。)。,简牍的主要内容,秦代洞庭郡

7、迁陵县保存的各种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有通邮、军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奴隶买卖材料等。提到的地名有迁陵、洞庭(郡)、临沅、弋阳、酉阳、沅陵、阳陵等数十处,职官有司空、司马丞、守丞、等等。它将秦王朝的历史的一部分生动地“复活”了,(“迁陵以邮行洞庭”被考古专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信实物,我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等),银雀山汉简,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1号和2号两座西汉墓葬。银雀山竹简主要出土于1号墓葬,该墓所出竹简共编7,500余号,此外,1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些木牍和木牍残片,经缀合,这些残片原物当分属五块木牍。简牍内容主要是古书类,一部分是

8、现在还有传本的古书,如孙子、尉缭子、晏子、六韬等书其余大部分是佚书。主要有:1、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中称齐孙子,简本不全。2、见于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下的地典。,阜阳汉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都1号汉墓发掘出大批竹简,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夏侯灶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因此,阜阳汉简的下限不得晚于这一年,木简和木牍,大部分非常破碎,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却相当丰富,经过清理,发现有诗经、周易、仓颉篇、年表、大事记、万物、作务员程、行气、相狗经、辞赋、刑法、日书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干支表残片。,张家山汉简,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9、在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汉律 、奏谳书 、盖庐 、脉书 、引书 、算数书 、日书 、历谱 、遣册等。,居延汉简,1926年,北平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人斯文赫定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赴蒙、甘、新、宁考察考古、民俗等情况。1930年4月,考察团成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一枚木简,此后考察团又在古居延旧地掘得11000余枚汉代简牍,这是考察团获得最多的一次,这批简牍就以“居延汉简”而闻名中外。,居延新简,19721974年间,居延考古队对额济河流域的居延汉代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共出土汉

10、简19,400枚。这次新出土的居延简就其数量和内容而言,都超过了以往出土的居延汉简,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又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有文书(如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成帝永始三年诏书册等)、册简类(如相利善剑刀、算术书、九九术、仓颉篇、急就篇、论语等)、历书类(如干支表、历书等),定县汉简,1973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村的40号汉墓(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发掘出大批竹简。该墓竹简出土后于1974年6月送至北京保护整理。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请当时的马王堆帛书整理组成员协助整理定县竹简。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整理工作被迫停止。地震中,竹简虽经精心照管,但在转移中封存的盛简木箱被不知情

11、者搬倒,使竹简又一次散乱,并遭到一定的损毁。1980年4月,李学勤先生主持负责定县竹简的整理工作。经过整理,发现这批竹简内容多为先秦文献,极其珍贵。,走马楼吴简,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简 7月11日,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的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作抢救发掘,共发掘自战国至明清的古井61口,其中在编号为J22的古井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成为1996年岁末的重大文物考古新闻。长沙走马楼简牍,总数达7、8万枚之多,字数超过吴书数倍,而且也大大超过了三国志的总字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敦煌研究院编,施萍婷主撰稿、邰惠莉助编,中华书局2000

12、年7月出版。该目录索引收录了斯坦因劫经录、伯希和劫经录、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近两万条,按各家入藏先后顺序编排,是1962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本、1983年中华书局再版本敦煌遗书总目录索引收录范围的新编本。,出土材料的查找,吐鲁番文书: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大致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414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当地居民的葬俗大体和内地相同。入葬时,又将足以显示死者生前地位的有关文书置于墓内,如因战功所得勋告,记录生前所作佛事的功德疏,各类契券、官府文书等。此外,还普遍利用废旧官、私文书之类“故纸

13、”,以制作附葬的鞋靴、冠带之类。由于本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故能长期保存。 19世纪末,在敦煌文书被劫掠的同时,吐鲁番文书也先后遭到来自俄、英、德、日的掠夺。长期秘不示人,除个别文书作为书法艺术品发表外,罕为世人所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才陆续有所刊布。,出土材料的查找,20世纪中叶,中国考古学者黄文弼两度赴该地进行考察发掘,获得若干汉文、回鹘文文书,大部发表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吐鲁番考古记中。自1959年起,新疆考古工作者以吐鲁番之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两墓葬区为重点,进行十余次大规模发掘和清理,获得大量的汉文文书。此外,在英沙古城、安家乐古城、伯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中,也有少量发现。历年来,部分文书分别以发掘报告、文书简介等方式在杂志及文物图录中披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75年底,国家文物局组成“吐鲁番文书整理组”,进行系统整理,分别以普及本和图版本陆续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