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7726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大类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传播的病毒。 中国流行的虫媒病毒: 乙脑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小球形病毒(4070nm),有包膜,刺突。 核酸: + SSRNA 致病性: 节肢动物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致病力强,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情重 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范围广:日本,中国 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部分留下后遗症,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感染分

2、布,一、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 球形有包膜,35-50nm,核酸:+ssRNA 三种结构蛋白: E 包膜糖蛋白,刺突-HA M 外膜蛋白,位于包膜的内面 C 为衣壳蛋白 2、免疫原性:抗原性稳定 3、培养:动物模型-乳鼠 细胞培养-鸡胚,组织细胞 4、抵抗力:弱,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储存宿主:蚊(猪蚊猪的传播途径) 2、传播媒介 主要三带喙库蚊,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3、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Animal-Arthropod(节肢动物)-Man Cycle,4、乙

3、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乙脑仅分布在亚洲 与蚊虫高峰密度一致,多发生于夏秋季: 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89月,三、乙脑病毒的致病过程,带毒蚊虫叮咬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1st病毒血症,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2ed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脑内增殖,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顿挫感染 (多见),脑炎,47d,2、临床表现(了解),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 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 中型 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 病程约为10天 重型 体温在

4、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可出现呼吸衰竭, 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 暴发型 有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在短期内因中 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3、免疫性,感染后57天出现IgM IgG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 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四、微生物学检查,1、病毒学检查 病毒Ag检测:免疫荧光或ELISA ,血清或脑脊液 病毒核酸检测:RT-PCR,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 尸检脑组织 细胞培养:接种乳鼠脑内或敏感细胞培养 2、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明显升高,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环节 特异性预防:采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

5、苗 我国使用灭活疫苗进行计划免疫 免疫对象:9月10岁儿童 免疫保护率:超过80% 宿主动物的管理:幼猪的免疫接种,五、防治原则,第二节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通过伊蚊传播,感染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临床表现:发热、肌肉关节剧痛(断骨热) 该病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1779年,印尼首先发现,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一、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 与乙脑病毒相似。 据抗原性不同:分4个血清型 DEN-1、 DEN-2、DEN-3、DEN-4 低抗力:不强,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储存于人/活猴体内 传播媒介

6、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途径:猴(人)-蚊-人,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过程,带毒蚊虫叮咬,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病毒血症,毛细血管内皮,扩撒至全身,引起全身症状,发热、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皮肤出血、休克,登革热感染世界分布情况,临床表现,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登革热 发热 骨、关节疼痛 皮疹 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 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致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皮下出血,胰腺组织切片,1.病毒的分离培养 采集早期病人血清接种白纹伊蚊C6/36细胞 2.血清学检查 用ELISA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早期诊断 3.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登革病毒的防治原则,灭蚊防蚊 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 目前无理想疫苗,第25章 出血热病毒,在我国主要包括: 汉坦病毒(hantavirus) 新疆出血热病毒 登革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