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074589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资料点背诵整编汇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3、元谋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的发现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2、学生口述北京人的发现过程;3、发现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三、北京人的特征1、外形特征: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3、

2、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4、火的使用:还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四、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项目半坡居民河姆渡人所在地区具体地点北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南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距今时间约6000年约7000年住房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粮食种植水稻家畜饲养猪、狗猪、狗、水牛原始手工业彩陶、纺织、制衣陶器、玉器、雕刻、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河流域2、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的出现、磨制工具

3、的发展3、兴起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3课 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的形成1、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相互攻伐,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阪泉之战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涿鹿之战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影响:经过长期发展,这一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自称。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4、,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制衣。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三、尧舜禹的禅让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内容: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

5、部落的势力和影响。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己任。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规律等。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者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桀商约公元前1600汤亳、殷商纣王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周赧王二、夏商西周的重要事件1、夏朝重要事件: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6、一个王朝。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商朝重要事件:盘庚迁殷,殷是今天河南安阳。3、西周重要事件:1)牧野大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PK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西周。2)周厉王在位时(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三、西周的分封制(必考)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对象:宗亲、

7、功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为礼器。2、高超的制作工艺:商朝时期的工匠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采用“泥范铸造法”铸造技术。3、青铜器的制作特点:商朝时期的青铜

8、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精细。4、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二、甲骨文记事1、定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2、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9、。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二、王室衰微1、原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三、诸

10、侯争霸1、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2、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阖闾)和越国(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利: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植被和生态平衡。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

11、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

12、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第8课 百家争鸣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观点: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

13、主张“无为而治”。3)学说著作:道德经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2)政治上: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3)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4)学说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2.内容:学派

14、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荀子“礼治”道家庄子逍遥游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家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儒家:仁政,礼治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民心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嬴政重用人才2.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3.顺序: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4.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