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7236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岑参、高适诗歌比较模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漠风烟 盛唐边塞诗歌,小组成员:,祁娟娟 樊心娟 赵湘莲 周珊珊 周丹妮 麦秋萍 李月琴 廖月婷,壹,贰,叁,肆,伍,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盛唐诗歌的文人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盛唐风骨,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的比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力的不断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的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

2、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 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描写,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 王昌龄的边塞诗暗含着诗人对边塞现实的冷静思考,通过抨击边塞庸将昏馈腐朽与御敌守边的无能,表现出了诗人富有远见与责任感的忧患精神。 虚实相生,使文章的内涵更深厚。 感情慷慨激昂,气势恢弘 情景交融,艺术特色,高适与岑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

3、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岑参(cn shn),唐代边塞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相同点,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2.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4、、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3. 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

5、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不同点,一、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岑参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

6、者夹叙夹议,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与价值

7、取向,边塞诗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那它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男儿本重横行”:尚武与任侠。,尚武、任侠是唐人最重要的性格,因而亦成为盛唐边塞诗所反映的一个最基本的主题。 对此,林庚老先生说得最为确切:“边塞诗因此主要的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如高适的营州歌,就直写北方边地游侠少年的尚武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豪放与刚强,民族的豪放精神决定了诗人的豪放气质,因而奠定了边塞诗的豪放的基调。其实,我们只要读一读这些边塞诗无论是王昌龄的还是高适、岑参的就不难发现,这种“豪放”与“刚强”是俯首即拾、跃

8、然于字里行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昂扬与进取,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强盛的繁荣发展的时代。空前盛世便孕育出最本质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这就是强健昂扬、乐观进取。 昂扬与进取,这是唐边塞诗所表现出的最主要或最本质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盛唐边塞诗只能是盛唐时代的“特定产物”。它们或抒悲壮的豪情,或写异域的情调,或展辽阔的视野,或表边防的信心,但无闪耀着盛唐时代豪放刚强、昂扬进取和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和光辉。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盛唐时边塞诗的确是一首雄奇豪放的盛世壮歌盛唐时代的民族精神和颂歌。,盛唐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意气骏爽,

9、骨:作品言辞的结言端直,刘勰文心雕龙,何谓盛唐风骨?,盛唐文学的雄健挺拔的风格。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所提的“盛唐风骨”,是在陈子昂倡导的“汉魏风骨”影响之下,由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一代诗人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特有风格。其基本特色是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抒写远大的理想抱负,语言刚健清新,调子昂扬明快,色彩明丽斑烂,气势豪壮风发,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的比较,从两者的内涵上来比较,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时代特色鲜明、感情真挚强烈、风格慷慨悲壮、文

10、笔华丽雄健是其风格特点。 而建安之后的盛唐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其为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盛唐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从社会背景来看,建安文学反映社会乱离和民生疾苦,表现出悲凉哀怨的情调。建安时期,诗歌、散文、辞赋文学评论都很发达,但能够突出地体现出建安风骨的文体当属诗歌,主要是五言诗。建安诗歌全面地描绘了当时战火连绵、社会调敝、民生涂炭的社会景况。 而由于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使唐代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理想

11、和信念,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因素,代之以昂扬、明朗的感情基调。主要体现在诗人积极用世,兼济天下,以社稷为己任,欣逢盛世,渴望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博大精神和时代风貌,从 美学风格上看,二者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二者的美学风格有所不同,盛唐风骨极力追求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美学风格偏重于豪放明朗;而建安诗歌明显地带有悲凉的色彩,美学风格侧重于慷慨悲凉。盛唐诗人继承建安风骨中的情感浓烈、气势壮大的风格,但摒除了悲凉的色彩,代之以明朗昂扬的感情基调,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其次,二者都闪耀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建安是士人人格开始觉醒的时期,而盛唐则是诗人个性

12、意识极为高涨的一个时代。盛唐风骨发展了建安风骨中的个性意识,赋予了个性更多的内涵。,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作家与盛唐作家选取的物象不同。前者萧瑟衰飒,后者巍峨蓬勃。萧瑟的秋风、隆冬的寒风和孤翔哀鸣的飞鸟是建安作家常选取的物象。而盛唐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巍峨挺拔的奇岳伟峰,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大河,生机勃勃的绿树春花则是盛唐作家常选取的物象。 再次,建安作家与盛唐作家表现意象的艺术手法不同。前者往往用写实的手法,后者则多用夸张和想像。写实表现的是悲慨,夸张表现的是豪迈。手法不同,意象不同,作品的风格也就不同。,建安风骨与盛唐风骨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时代使然,是时代精神的不同。任何一个作家都必然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印记。时代精神和作家个性的融合,便形成了作家特定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参考文献】:,(1)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3)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 寇效信:论风骨,文学评论1962年6月号 (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