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3章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65048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第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病理学第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病理学第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病理学第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病理学第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第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第3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二节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与血凝块不同,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形成的概念,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 1.内膜损伤可释放出组织因子,使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2.内膜损伤后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使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因子,这样,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3.同时内膜损伤后,表面粗糙不平,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黏附。黏集成堆的血小板和损伤的内皮细胞,均可释放血小板因子。,(二)血流状态改变,1.当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时,

2、血小板可从轴 流进入边流,易与血管内膜接触而沉积; 2.血流缓慢使黏集的血小板及局部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血流带走,致其局部浓度升高。 3.静脉血流缓慢,静脉瓣易使血流形成旋涡,因此静脉血栓较动脉多见,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静脉多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特点 大面积烧伤,失水过多等使血液浓缩,大手术、创伤、分娩时失血过多,均可出现代偿性血小板增多,幼稚的血小板黏度高,易黏集。同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等含量也增加,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是血小板的析出和凝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上述三种因素常同时存在,只是其中某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一)血

3、栓的形成过程 血栓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血小板的沉积与黏集:开始为血小板黏集成小丘状、珊瑚状,以后形成血小板梁,边缘附着白细胞; 血液凝固:血小板之间有纤维蛋白形成的网,其间网罗大量的红细胞,使血液凝固,血流停止。,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血流经静脉瓣形成漩涡,刨、板粘集成堆构成血栓头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下游血小板粘集形成一系列珊瑚状小梁,小 梁周边有白细胞粘附。,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小梁问血流停滞,纤维素网形成,网眼内充满红细胞形成血栓体部。当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尾部。,(二)血栓类型,1.白色血栓 常见于动脉内和心瓣膜上,也可见于静脉内血栓的起始部分

4、(即血栓的头部),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发生在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呈疣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又称赘生物。,TEXT,2.混合血栓 由血小板及白细胞、纤维蛋白网及网罗的红细胞构成。肉眼观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 3.红色血栓 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均匀一致。肉眼观呈暗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时间稍久,水分逐渐被吸收,变得较干燥、质脆易碎、失去弹性。 4.透明血栓 多发生在微循环的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故又称微血栓,由纤维蛋白构成。镜下呈嗜酸性均质透明状。,血栓形成于髂内静脉内,向下腔静脉延续,2机化与再通,三、血栓的转归,1溶解、吸收和软化,3钙化,四、血栓对机体的

5、影响,第三节 栓 塞,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中最常见的是脱落的血栓栓子。,一、栓子的运行途径,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 心的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 来自左心或体动脉系统的栓子最终栓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常见部位如脑、脾、肾、下肢等; 来自肠系膜静脉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二、栓塞的类型和后果,(一)血栓栓塞 1.肺动脉栓塞 栓子来自体循环的静脉 栓子小栓塞小分支,后果不严重。 栓子大栓塞肺动脉主干,引起大面积梗塞。 栓子小但数量多,引起大面积梗塞。,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时的血流变化示意图

6、 PA:肺动脉;PV:肺静脉;,2.动脉系统栓塞 栓子来源于左心或体循环动脉。 引起肢体、脑、肾、脾的动脉栓塞,出现梗死。,(二)脂肪栓塞,1.栓子来源: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脂肪细胞破裂,游离出的脂滴经破裂的小静脉进入血流而引起脂肪栓塞。 2. 脂肪滴分解,释出游离脂肪酸引起的局部血管内皮损害也是一个发病因素。 3.脂肪栓塞的后果取决于脂滴的大小和量的多少,以及全身受累的程度。脂肪栓塞主要影响肺和神经系统。,2.氮气栓塞:由高气压急速转入低气 压环境时,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 速游离形成许多小气泡,引起各器 官气体栓塞。,1.空气栓塞:大静脉破损,大量气体 进入静脉后达右

7、心,通过心搏将血 液与空气搅拌成泡沫血,积聚在右 心阻塞肺动脉口使循环中断而猝死,(三)气体栓塞,(四)羊水栓塞,第四节 梗 死,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一、梗死的病因,二、梗死形成的条件,二、梗死的病变和类型,1.肺、肾、脾等器官的动脉呈锥形分支,因此梗死灶也呈锥体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为该器官的表面.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梗死灶呈地图状。肠系膜动脉呈辐射状供血,故肠梗死呈节段性。 2.心、肾、脾和肝等器官的梗死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较干燥,质地坚实。肺、肠和下肢等梗死,亦属凝固性坏死,可因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变成坏疽。脑梗死为液

8、化性坏死,质地较疏松,日久液化成囊。,(一)梗死的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 发生于动脉阻塞。心、肾、脾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 因梗死灶含血量少,呈灰白色,故又称白色梗死。,(二)梗死的类型,脾贫血性梗死,2.出血性 梗死,1.因在梗死区内伴有大量出血,故称出血性梗死。 2.常发生于组织结构疏松、有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的器官,扇如肺、肠等。 3.这些器官在动脉阻塞前已有明显的静脉淤血,呈暗红色,又称红色梗死。,(三) 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条件,1.高度淤血 由于组织高度淤血,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明显升高,侧支循环不易建立,此时,淤积在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入到缺血而坏死的组织内,造成弥漫性的出血。 2.组织疏松 梗死初期在组织间隙内可容纳多量血液,当动脉反射性痉挛和组织坏死膨胀时,则不能把漏出的血液挤出梗死灶外,因而梗死灶为出血性。,肺出血性梗死 肺组织内见一典型的楔形梗死区梗死区内肺组织 出血、坏死(图内呈黑色),小肠出血性梗死 梗死的肠壁呈暗红色,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梗死的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