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039041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国际商事合同中的合意瑕疵及其法律救济尽管各国法律对于合同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对合同的基本内涵也即合同成立的核心要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合同是当事人的合意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根据合同法的一般理论,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当事人有订约能力,这通常涉及到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代理授权或对合同标的的合法处分权等事项;第二,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当事人通过对要约的承诺,或其他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为诸如拍卖、投标等事项而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第三,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法,不违背社会公益。如果合同成立要件未能得到或未能全部得到满足,则意味着合同

2、的成立过程存在瑕疵。由此导致合同的履行缺乏正当基础,最初订约时当事人所合理期待的合同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或无法全部实现。但考虑到当事人的订约能力、合同内容或行使的合法性以及社会公益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国内法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迥然不同的现实情况,在此本文的论述将只涉及到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的“合意瑕疵”的救济问题。而就国际商事合同的调整规则而言,目前国际上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就是1994年国际统一司法协会通过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UNIDROITPrinciplesforInternationalCommercialContracts,1994.以下简称守则)1。该法律文件对国际商事合同的

3、实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合同的作用,为各国商人所广泛采用以作为其合同条款的补充或解释依据。虽然通则基本上属于商人法(lexmerctoria)的范畴,而不是一个国际性公约,不具有强制性,完全由合同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但是,由于它尽可能的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体系的一些通用的法律原则,同时还总结和吸收了国际商事合同中所广泛适用的惯例和规则,并在本质上充分灵活的考虑到由于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情势对国际商务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指导和规范国际商事合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的论述将以通则的规定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和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所谓合意瑕疵(De

4、fectiveMeetingoftheMinds),即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存在诸如重大误解、欺诈、胁迫、重大失衡等情形。依据通则的有关规定,针对合意瑕疵的救济措施主要有宣告合同无效和损害赔偿两种。鉴于篇幅所限本文拟仅对宣告合同无效加以阐述。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宣告合同无效”(AvoidanceoftheContract)一词的确切涵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80)(UN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SalesofGoods,1980)中也有“宣告合同无效”这一表述,但公约是将之作为一种合同履行中的违约救济方式,与通则中作为违约救济方式之一的“终止合同”(Ter

5、minationoftheContract)这一术语,以及我国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一词属于同一范畴。而通则则是将该表述作为针对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的合意瑕疵的救济方式之一,其行使需要当事人的主张,这与合同法中的“撤销合同”一词属同一范畴。另外,我国合同法中的“无效合同”一词则是指由于合同的内容或目的不合法或有违社会公益或国家利益而当然无效,无需当事人的主张,有关机关在处理此类合同时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直接“宣告”其为“无效合同”。而本文的“宣告合同无效”则是指当事人的一种救济权利,必须通过向法院或仲裁机关主张来行使。依据通则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错误(Mi

6、stake)。一方当事人可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所谓错误,依据通则第条的规定,是指在合同订立时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法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假设(erroneousassumption)。根据第条的注释规定,错误可分为事实错误(mistakeoffact)和法律错误(mistakeoflaw)两种。但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导致宣告合同无效,依据通则第条第(1)款的规定,只有此错误在订立合同时如此之重大,以至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areasonableperson)处在与犯错误方的相同情况下,如果知道事实真相,就会按实质不同的条款(onmateriallydifferentterms)订立合同,或根本不会订立合

7、同。依据通则第条、第条(1)款的规定,当事人若想基于“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必须满足如下要件。首先,时间要件,此错误必须是在合同订立时业已存在的。强调这一时间因素,是为了把对错误所适用的规则及其特殊救济方法与对不履行所适用的规则及其救济方法区别开来。其次,程度要件,只有在此错误达到如此重大(ofsuchimportance)时,才能宣告合同无效。至于何谓“如此重大”,则要依据在订立合同时处在与错误方的相同情况下的一个通情达理的人(areasonablepersoninthesamesituation),在知道事实真相时所可能做出的行为来判断。如果该人因此将根本不会订立合同,或将按实质不同的条款

8、订立合同,就可以认为此时的错误达到了据以宣告合同无效的程度。最后,对方要件,只有当另一方当事人(非错误方)满足如下四种条件之一时,错误方才能宣告合同无效:a、双方当事人犯了相同的错误;或b、该错误是由另一方当事人引起的,此错误可以是由另一方当事人明示或默示或通过行为所传达的意思表示所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错误是由该另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则将适用下文有关欺诈的规定)或c、对于此错误的存在,另一方当事人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所谓“理应知道”,是指处于与该当事人相同情况下的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能知道的情况),但却有悖于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reasonablecommercialstandar

9、dsoffairdealing),致使错误方一直处于错误状态中。由该规定可以看出,援引该规定的当事人除了必须证明另一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此错误外,还必须证明另一方当事人没有告知其所知的错误是违背了,也即错误方必须证明依据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另一方当事人就此错误负有告知的义务;或d、另一方当事人在错误方宣告合同无效时尚未依其对合同的信赖行事(actinrelianceofthecontract)。对于基于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需要与自始不能(initialimpossible)的情形区分开来。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合同标的的状态不了解,而错误地相信实际上已经消灭的标

10、的物仍然存在。则此时已经不属于错误的范畴,而应适用有关“自始不能”的规定。而依据通则第条的规定,仅有合同订立时不可能履行所承担之义务的事实本身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该规定将对合同效力的质疑转移到将来货物交付之时。在合同订立时即使与之相关的财产已经灭失,合同仍然有效,当事人不能依据“错误”宣告合同无效。合同订立时的自始履行不能与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履行不能的效果一样,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与责任将依据不履行的有关规定处理。其次,关于表述或传达中的错误的归属。依据通则第条规定,在表述或传达一项声明种发生的错误,应视为做出声明一方的错误。据此,如果此错误满足了第条(1)款的规定,则做出声明的一方可以主张合同无效

11、。需要注意的是,此错误必须是发生在表述或传递过程中的。如果信息已经到达接受方,而接受方由于主客观原因而误解了其内容,则该错误不属本条规定的范畴。如果此时符合第条(1)款的规定,则接受方而非声明方可以援引其规定宣告合同?扌?BR第二,欺诈(Fraud)。如果一方当事人基于对方当事人欺诈性的陈述而订立合同,则该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所谓欺诈性的陈述(fraudulentrepresentation),依据通则第条的规定,包括欺诈性的语言、做法,或另一方当事人对依据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本应予以披露的情况欺诈性地未予披露(fraudulentnon-disclosure)。无论是明示或默示的虚假

12、陈述,还是对事实真相的不披露,与错误明显不同的是欺诈行为本身的性质和目的。欺诈行为是行为人意欲诱导对方犯错误,并因此从对方的错误中获益的行为。因而欺诈人具有主观恶意,其性质是相当严重的,所以欺诈行为本身足以构成受欺诈方宣告合同无效的条件,而无需如同错误那样还要附加其他条件。第三,胁迫(Threat)。如果一方当事人是因为另一方当事人的不正当之胁迫,而订立合同,则他可以宣告合同无效。所谓不正当之胁迫(unjustifiedthreat),依据通则第条的规定,是指考虑到各种情况,该胁迫如此急迫、严重(soimminentandserious)到足以使该方当事人没有合理选择(reasonableal

13、ternative)。尤其是当使一方当事人受到胁迫的行为或不行为(theactoromission)本身为非法,或者以其作为手段来获取合同的订立属非法时,均为不正当之胁迫。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能导致宣告合同无效的胁迫必须是急迫而严重的,尤其是当该胁迫本身的性质或通过该胁迫所欲达到的目的为非法时。至于胁迫之急迫性和严重性的判断,可以是对人身或财产以及声誉或单纯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只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后此种胁迫致使受胁迫人没有其他合理选择,即可被认为达到了足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标准。第四,重大失衡(GrossDisparity)。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合同或其个别条款不合理地(unjustifiably)对

14、另一方当事人过分有利,也即存在重大失衡的情形时,则处于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该合同或该个别条款无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条所强调的是在合同订立时存在重大失衡。如果重大失衡在合同订立时并不存在而是合同订立后才出现的情况,则不属于本条的范畴。此种情况可以适用有关艰难情形的处理(守则第条)的规定。而所谓重大失衡,依据守则第条的规定,除其他因素外,尚需要考虑下列情况:a、该另一方当事人不公平的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依赖、经济困难或紧急需要(dependence,economicdistressorurgentneeds),或者不公平的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缺乏远见、无知、无经验或缺乏谈判技巧(improvide

15、nce,ignorance,inexperienceorlackofbargainingskill)的事实;以及b、合同的性质和目的。根据该条注释的规定,所谓“过分的利益”(excessiveadvantage),是指此种利益的获得不仅扰乱了履行与对应履行之间的平衡,而且破坏了正常人所具有的道德标准,因而此种利益的获得是不正当的。当然,有权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对于重大失衡的合同,也可以请求法庭(依据通则第条规定,在通则的规定中,“法庭”一词包括仲裁庭)修改该合同或该条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通则有关重大失衡的规定与我国合同法中有关“显失公平”的规定相类似。依据合同法第54条的

16、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该合同。最后,如果导致宣告合同无效的事由是因第三人的介入而形成,依据通则第条规定,则应分别如下情形对待:首先,对于一方当事人的错误,如果该错误应归咎于(imputableto)第三人或者为该第三人知道或理应知道,则只有当该第三人的行为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时,方可依据将该行为视为另一方当事人本身所做的行为或所知悉的情况时的相同条件,而宣告合同无效;其次,对于欺诈、胁迫或重大失衡,如果应归咎于第三人,则当该第三人的行为应由另一方当事人负责时,或者虽不由其负责但为该另一方当事人知道或理应知道时,或者在宣告合同无效时该另一方当事人尚未依照其对该合同的信赖而行事时,该合同可被宣告为无效。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宣告合同无效,作为针对“合意瑕疵”的一种最主要的救济方式,该项权利的正当行使应满足如下条件:首先,行使依据:必须存在诸如重大误解、欺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