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30138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地理 1. 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 的水域。 2. 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 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 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

2、峁遍地。 6.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 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

3、. 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14. 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4、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5. 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火山链等。 16.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7. 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8. 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19. 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20. 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

5、和。 21. 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22.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3. 寒潮:来自高纬地区的寒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蚀我国,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4.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25.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79月。 26. 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27.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6、。(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28. 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29.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30.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所得的值。 31. 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32. 土地:地球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33.

7、 土地资源: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 34. 后备耕地资源:也成宜农荒地资源。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35. 林地:指郁闭度为0.3以及以上的乔木林。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36. 后备林地资源:即宜林地。包括现有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的草地与应该退耕还林的耕地。 37. 裸地:包括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和裸岩与倒石堆等。流动沙丘、戈壁、龟裂地与干旱气候相联系,主要分布在新疆

8、、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 38. 裸土:指没有植物覆盖,也没有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 39. 土地利用: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40. 土地覆盖:地球陆地表层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要素。 41. LUCC: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2.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指标。 43. 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44.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9、(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45. 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46.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地下水: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 47.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通常用地下水的补给量表示。 48. 地热能资源:地热资源指地下5000m深度以浅,15以上的岩石、淡水、咸水的含热总量,其分布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活动等密切相关。 49. 旅游: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50.

10、风景旅游资源: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51. 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52. 台湾暖流:黑潮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流向浙闽沿岸,称台湾暖流。 53. 对马暖流: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岛以南,又一次发生分流,西支称为对马暖流。 54. 黄海暖流:对马暖流至济州岛东南海面发生分支,主支经朝鲜海峡进入

11、日本海,另一支流向西北进入黄海,称黄海暖流。 55. 东海沿岸流: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两支淡水流在夏季汇合于长江口外。合并成一支流向东北,势力强时可以抵达济州岛附近。盐度极低,水温年变幅大,水色混浊。 56. 大陆岛: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台湾岛、舟山群岛等。 57.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 58. 海洋岛:成因上与相邻大陆没有关系,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火山岛由海底喷发物堆积而成,如澎湖列岛;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在中国多发育于南海。 59.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

12、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被誉为黄金地带。 60.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61.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62.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13、63. 人口过程: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64.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65.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66.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67.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8. 人口城市化:由农村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

14、一批特大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也称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69. 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以女性人口为100%)。 7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71. 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72. 矿业: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73. 一次能源: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没有

15、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74. 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的能源,如电力、煤气、蒸汽、各种石油制品等。 75.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76.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77. 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78. 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 79. 邮电通讯业: 通过交通线路、电报、传真、电视、广

16、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等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80. 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 81. 旅游资源: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资源、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82. 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83.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城市群。 84. 京津唐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为内圈、秦皇岛为内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为外圈的城市连绵区。 8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