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2870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12.10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兰谱,又称“金兰簿”“金兰小谱”,简称“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义结金兰”民间俗称为“结拜”“换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从汉代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我们看到结义习

2、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从文献上看,一般认为义结金兰的行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我们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关、张结拜的誓言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南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曾讲道:“四海之内,结为兄弟”这段记载更加明确地表明,在南北朝末期结拜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隋唐时期,沿袭魏晋南北朝风气,有异姓结义之俗,且结义时必焚香火。隋朝末年,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即结为兄弟。到了唐代,已经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被称为“金兰簿”。唐代文人冯贽所写云仙杂记卷五,引宣武盛事中的话:“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

3、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而且此时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就曾这样记载:“坊中诸女气类相似,约为香火之兄弟。”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曾记载梁山众好汉义结金兰的故事。明清时期,结拜时每人都要书写一份书面契约,通常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尤其要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曾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有学者甚至指出,正是因为清廷对结拜、帮会太过敏感,过度的打击政策反而使一般良善的帮会也被逼上梁山。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

4、进一步盛行。一些商家出于满足民间结拜的需要,专门印制金兰谱,而且制作相当精美,填写时也非常方便,这样就便于民众的随时购买、交换和收藏。在结义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约束。之后,结拜的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这些形式起初只是找个合适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进行口头上的宣誓承诺,最多也只不过是进行歃血为盟之类的仪式,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这种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出现了一些兰谱之类的文书,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进行一些约束。从我们所熟知的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

5、桃园三结义(没有书面仪式)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基本都具备书面仪式),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明显的变化。(选自金兰谱与中国传统结义习俗,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一般在结拜时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B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结义。C义结金兰又称为“结拜” “拜把子”,大都认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衰败于清朝顺治时期。D结义时的一些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常是用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

6、风的弥漫”,可知,义结金兰并未因此而走向衰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唐代,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明清时期,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民国时期,一些商家专门印制金兰谱,由此制作精美的金兰谱就问世了。B南北朝末期,结拜已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已经广泛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这一点在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C清朝统治者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这说明结拜、帮会有可能影响到朝廷的统治。D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直到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

7、进一步盛行。答案:B(解析):“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说法不够准确,“广泛”在原文中并无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兰谱的出现可以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对结义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信任,结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 B结义时通常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结拜后,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C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可以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现象。D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桃园

8、三结义,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大致经历了从没有书面仪式到基本上都具备书面仪式的明显变化。答案:A(解析)因果倒置,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看出是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结义的形式,才出现了兰谱,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多宝鱼之父”雷霁霖:一生耕耘在“海洋牧场”1935年,雷霁霖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一个畲族家庭,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自幼养成了好学上进、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对海洋的热爱驱使雷霁霖远离故土,北上青岛,来到山东大学求学;而对童第周教授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促使他选择了动物胚胎学。每当上实验课,雷霁霖最喜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眼

9、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痴迷于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那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景象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当时他就无数次幻想过:假如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重演,那不就可以实现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了吗?雷霁霖的梦想,在大学毕业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后,一步步照进了现实。致力于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五十余年,雷霁霖称得上是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告诉记者,人们习惯于称呼雷霁霖为“多宝鱼之父”,而实际上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多达20多种,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鲈鱼、梭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我国海水鱼类养殖

10、发展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直到建国初期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作为拓荒者之一,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他们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的大型潮汐环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上个世纪80年代,雷霁霖面向全世界探索,寻求答案要解决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难题的答案。当时,他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最后认定要把欧洲刚刚开发成功的冷温性良种大菱鲆引进我国,作为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经过两次赴英考察学习,

11、1992年,他终于首次将大菱鲆引进我国,之后又经过7年攻关,克服了欧洲国家专利技术的封锁,突破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采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育苗平均成活率达到17、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他要赶快申报专利,但他一心想的是要迅速发展养殖产业,反而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雷霁霖和他的团队在养成方面首创并推广了符合国情、简易节能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使我国的大菱鲆养殖一举成为一个年产量超过5万吨、年产值逾40亿元的北方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形成和发展

12、。今年5月雷霁霖在自己80岁生日之后就倡导成立了鱼类工业化养殖研究会,“他的生活重心,好像就只有 海水鱼类增养殖这一件事”,与雷霁霖共事多年的同事徐永江是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的副研究员,提起雷老几度哽咽,“前几天我去医院探望他,他在病榻上还时刻惦记着鱼类养殖产业的事,跟我们聊的全都是企业技术需求方面的问题。” 每年雷霁霖有一半的时间泡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另一半的时间就奔波在沿海一线的各个养殖点上,在去世之前,他还担任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是农业部50多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年纪最大的首席科学家。 “雷院士80岁了,还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当成80后,从来不知道休息。”雷霁霖1

13、979年手绘了一张“未来的海洋农牧场”。这幅蓝图曾经被评为青岛市科普美术作品一等奖。当年,雷霁霖一笔一画描绘的现代鱼类养殖业规模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今一点点从纸上跃然而出,演变成蓝色经济的现实支撑。 (有删改)【相关链接】(1)在雷老的记忆中,他流了好多次眼泪:一次是等了11年的200尾多宝鱼苗终于到手了;一次是1995年鱼宝宝被煮死;一次是2006年药残事件。雷老说,药残事件也是个好事,之前不够重视的环节引起了重视。只要建立起“优胜劣汰、大小有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推进工业化养鱼,就一定会让多宝鱼的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2)1959年,童老(童第周)对我说:“小雷,你将来能不能搞搞鱼

14、类胚胎学?”我说:“童老,我可以。”所以,鱼类胚胎学成为我一生研究追求的目标。老师一句话,教诲我一生,我也享用了一生。 (雷霁霖:多宝鱼之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 A. 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很多,鲈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 梭鱼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因此称他为“多宝鱼之父”不恰当。B、建国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这样的背景更能体现雷霁霖在此领域“拓荒者”的重要作用。C.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学艺,因此他们设计建造成功了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型潮汐环

15、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D.雷霁霖好学上进,上世纪80年代,他面向世界探索,解决了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的难题。(解析)A.雷霁霖虽然还研究了很多其他海洋经济鱼类,但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培育多宝鱼,因此说“多宝鱼之父”的称号不恰当的说法有误。C.强加因果.他们向渔民拜师学艺,目的是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D.80年代,他寻求答案要解决难题,90年代解决了难题.5. 雷霁霖为什么选择一生耕耘“海洋牧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1) 对海洋、对鱼类胚胎学的热爱,让他选择了山东大学,痴迷于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2)对童第周的仰慕和钦佩促使他选择了动物胚胎学,恩师的期望让他选择了鱼类胚胎学。(3)梦想的驱动。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如果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重演,就可以实现鱼类增养殖产业化。(4)国家的需要。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每条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6. 雷霁霖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除了好学上进、知行合一之外,身上还体现着他作为科学家特有的品质,请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