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28261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基本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或者是: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 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与其它文体的区别:,(1)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说明文分类,说明对象不同,说明语言不同,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的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2、题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题技巧: (1)看题目。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被说明事物的特征,1、尽量找原词原句。此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点,一般 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我们首先要分析文章结 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 等词。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都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 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 就隐含在哪里,注意不要遗漏。 2、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 事物

3、的标志。,题型: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答题技巧:,5. 说明顺序有哪些?,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 来说明。 (如朝代、季节、时间),(2).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 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 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 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 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 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 种顺序。 故宫博物院,(3)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来说明。(包括:主要次要、现象本质、浅 深、概括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 原因结果、结果原因等),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4、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4.说明方法有哪些?,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

5、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使读者对有个明确的概念。,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可以颠倒。,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用说明:1.引用故事、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在开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对象或引出说明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用名言、格言、

6、谚语: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结构模式有二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 。苏州园林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大自然的语言,注意:还有并列式结构,说明文阅

7、读设题,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中心(或主要内容),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答题技巧:用原文回答,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 中心句。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如: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 法、原理等),题型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答题技巧: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找。,中心句,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答题技巧:(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

8、2)紧扣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说明文的题目设题,题型为: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 给文章拟标题。,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概括文章内容(揭示说明内容);点明说 明对象;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运用了(具体分析其作用);形 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 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

9、”、“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开头句段的作用,题型: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简要说明第一段的作用? 开头几句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以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篇介绍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句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内容上:1.概括本文(段)内容,2.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是,3.说明这个对象的.特征 形式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 结构上:照应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的说明。(引起下文),特殊情况:,A、开头如果是设问句 ,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

10、 B、引用古诗文: 增强文学性 。描述性、抒情性语言 常用修辞(无论怎样考察大家,都要灵活运用。),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 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或前文)。,考查说明语言,题型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答题技巧: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形象生动;B、准确简明平实。,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 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 理)。,题型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技巧: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对策: 答题格式: 1.解释词语的意思 2.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 3.体现

11、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3:(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 词语?并说明理由。,答题格式: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题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答题格式: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这个词说明了 (3)若删去

12、,就变成了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题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题型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答题技巧:首先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其次说明其作用。 确定词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找有概数的句子;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题型6:“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 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 中的一部分。 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 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题型7: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 解释词语的意思;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8: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答题技巧: 1.不能调换; 2.理由一般有: 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某种规律。 可能和前文或后文中某句话有前后照应的关系。 还可能符合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题型9: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答题技巧: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 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 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