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2378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1、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英美等国商人的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销毁。 2、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评价: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1840.61842.8。 2、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有:割

2、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 赔款:赔款2100万元(赔款)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商埠:对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攫取中国的特权。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P5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事件: (1)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西郊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3、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北方150万平方千米大片领土。 沙皇俄国(亚利山大二世时期)是19世纪侵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 1、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收复失地。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左宗棠堪称是一位在巩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 新疆有一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就是赞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五、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事件:

4、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管带邓世昌下令,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成为民族英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其中“公”就是指邓世昌。 3、中日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商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深入到中国内地) 攫取中国的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危害(影响):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 1、概况:1900年6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军,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2、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上述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长期掠夺中国)。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破坏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忠实走狗)。 影响: 给中国

6、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七、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目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指导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代表是奕,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u 6、主张(口号):前期的口号是“自强”, 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 指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7、主要内容: 采

7、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建近代海军,从70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兴办新式学校、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8、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9、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积极评价)客观上刺激了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积极评价)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0、知识联系: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八、戊戌变法

8、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主张:学习西方(英国、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4、过程: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P33 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9、5、意义与启示: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6、知识联系: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代表人物:孙中山、 2、纲领:民族、民权、民生,称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

10、命的指导思想。 3、革命活动: 建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东京建立。(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城内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4、失败 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原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意义:是中国近代

11、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启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十、新文化运动 1、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革命活动接连失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4、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后称新青年) 5、内容

12、: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6、意义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7、知识联系: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五四运动的意义相对照。新文化运动 十一、近代科技、文化、艺术: (一)、 张謇:创建大生纱厂,兴办企业,实业救国。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

1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一战期间(1914年到1918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的“黄金时代”,原因如下: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运动兴起,是发展的内因。一战时期,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其外因。 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4、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夹缝求生。 (三)、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在青

14、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 (四)、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比欧洲的制碱方法,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 (五)、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封建顽固派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第一次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六)、严复:译著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思想,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 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

15、新起过积极作用,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 (七)、鲁迅: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大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是新文学运动奠基之作。 (八)、徐悲鸿: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曾创作愚公移山(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田横五百士等寓有进步意义的历史画。 (九)、冼星海: 作品有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延安。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

16、杰作。 (十)、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 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十二、五四爱国运动 1、 背景: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的合理要求(归还山东)被拒绝,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2、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1919年6月3日以后,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相继罢工,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运动变成了工人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