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3021749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九中合肥九中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6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共 3 小题,9 分) 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 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 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 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2、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 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 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 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 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 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 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3、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 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 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 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 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 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

4、 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 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 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 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 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

5、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

6、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 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

7、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 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 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 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 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 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 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8、他雕的蝴蝶、鲤鱼, 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木匠又让它 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 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 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 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

9、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 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 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 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 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 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 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

10、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 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 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 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

11、想着这些烦 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 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 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 “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 8000 元 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

12、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 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 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C.“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但其实并不“懒”,“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 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 D.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 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E.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 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6 分) 6.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13、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师说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14、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进学解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 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15、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 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注:治具:法令;兀兀:劳苦;冗:闲散;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占有(而出名)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抛弃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16、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 公 B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 公 C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 不公 D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 公 9.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因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登进士第,屡遭贬谪。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 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 式主义文风,他的作品著有韩昌黎集 。 D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