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21625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摘要中国政府在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后,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要,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帮助下,着手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

2、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

3、cheri)、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中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

4、000个,大豆达20000个。中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无疑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中国或中国是其分布中心。除种类繁多的苹果、梨、李属外,原产中国的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的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暂时尚无统计资料。所有这些都表明,

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2、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多样性过去经受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也是严重的。中国有众多的人口,有悠久的农业开垦历史,毁林开荒或破坏其他类型植被以扩大耕地,向来是增加农产品供应的主要措施。加之历史上战乱频繁,战火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的破坏。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下来的生物多样性遗产,尽管丰富多彩,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当前,虽然上致政府官员,下至广大公众,都逐渐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但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仍然存在,而且类型更为繁复,形式更为多样。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有:现存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中国目前仅有森林13370万

6、hm2,只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覆盖率仅13.92,只有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1/2,而且碎裂分散。针叶树由于树干端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首先成为采伐的对象。中国最大的三片针叶林区: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南横断山区,70的天然林已被采伐;各种阔叶树林也所作所剩不多。森林破坏最明显的直接后果是引起生境的剧烈改变,原来适应于阴湿森林环境中的一些物种,如苔藓、蕨类以及多种无脊椎动物等,首先受到威胁,许多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也趋于消失。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中国草场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北部和西部地区的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274万km2。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有一半以上已经退化,其中1

7、/4严重退化。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过牧以外,与连年割草,滥采药材如麻黄(Ephedra spp.)、甘草(Glycyrrhiza spp.)等,以及毁草开荒都有关系,草场退化也导致某些稀有或敏感种的消失。对动、植物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由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肉可食,毛皮可衣,并且其中许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来是人们捕杀的对象。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蒙古野马(Equus przwalskii)的灭绝,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在中国境内的消失,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的濒危等,都是剧烈捕杀的结果。植

8、物方面,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da)、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等名贵中药植物日渐稀少,也是过采所致。有些植物,如三尖杉属(Cephalotaxus)和红豆杉(紫杉)属(Taxus)植物自被发现为新型抗癌药物后,立即遭到大规模的采伐破坏,使资源急速减少。近年来,虽然国家严禁捕杀和随意采集珍稀濒危动、植物,但偷猎偷采现象仍然存在。不断发展的大气污染也构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对大气SO2和HF污染敏感的地衣,已从许多城市和近效以及接近污染源的森林中减少或消失。但当前影响最大的是酸沉降。西南、华南、华中一些省(区)市是酸沉降严重的中心区域,酸雨的年均p

9、H值大多在5.0以下。北方少数城市也出现酸沉降。酸沉降严重地区,湖泊水体和土壤酸化,使鱼类和多种无脊椎动物受害。外来种入侵日益增多。例如,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广泛蔓延于西南地区( 仅云南就在达2470万hm2)。外来有害动物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于80年代侵入广东沿海地区,扩展成灾,使40万hm2松林受害,等等 。旅游、采矿和围垦湿地等其他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起来,例如,由于游客的践踏,已使特产于华山岩石上的世界珍稀地衣华脐鳞(Phizoplaca h

10、uashanensis)的生存面临威胁;旅游业还使峨眉山顶的锦丝藓(Actionthuidium hookeri)、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和安徽黄山的疣黑藓(Andreaes)面临绝迹。采矿活动引起的植物破坏、土壤和水体污染,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沿交通线的噪声等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是:过度捕捞。特别是过度捕捞产卵亲鱼、幼鱼及未成熟鱼,导致鱼类资源减退。被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中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 polyactics)近20年来产量大幅度下降,长江鲥鱼(Macrura

11、 reevesii)现在也很难捕到。水库和拦河闸坝的建设,缺乏过鱼设施,阻断了一些鱼虾、蟹类的回游通道,致使它们不能正常回游、产卵和繁殖,因而数量锐减,如盛产河蟹的江苏省,50年代初期,年产达600万kg左右,目前在该省河流湖荡中天然河蟹已少见踪迹。许多江、河、湖泊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引起有些江段、湖区鱼产锐减。盲目引入外来鱼种,如从长江、珠江和额尔齐斯河引入鱼类到新疆塔里木河,使原有的本地鱼种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adulphi)数量急剧减少。3、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将保护环境作为一

12、项基本国策。在过去的17年时间内,国家制定了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针、政策的措施:1987年国务院环委会发布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2年国务院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建设野生珍稀物种与遗传资源保护和繁育中心;国家适时颁布了各种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尤其是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在各级政府的环保、林业、农业和城建等部门建立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机构;推行了多项自然保护管理制度,如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1

13、9941995年在全国开展了以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为内容的执法大检查,促进了各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一级设立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直属机构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保护设施方面,至1995年底,已在全国建立了799个自然保护区,512个风景名胜区,755个森林公园,171个动物园或公园动物展区,110个植物园或树木园,以及若干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育基地,保护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8。此外,还建立了由长期库、中期库和种质圃组成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收集了保护各种农作物种质33万份。在生态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植树造林工程,并动员

14、全民植树,现在已初步做到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逐年增长。还实施了农业、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资源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组织了多次大型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出版了大批的志书和名录,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植物名录,出版了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开展了保护生态学、物种人工繁育技术、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此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4、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是当今世界生态经济学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巨大挑战。根据UNEP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指南的要求和在参

15、考瑞典、挪威、印尼等国情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已有的工作基础,从总体框架上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作了初步的概略性评估和研究。在进行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时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直接使用价值。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实物价值,其指示物即生物资源产品或简单加工品所获得的市场价值,包括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药业、工业(生物原料)产品及加工的市场价值以及人们生计中消耗生物资源的价值。计算出这类直接实物的年净价值为1.0210 12元。直接使用价值的另一种形式为实物价值,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在旅游观赏、科学文化和畜力使役等方面的服务价值。这类价值往往缺乏直接的市场定

16、价,而常以替代花费的大小来衡量。计算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非实物价值(直接服务的年价值)为0.7810 12元。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年直接使用价值总和为1.8010 12元。第二种为间接使用价值。本报告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着手,研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有机质的生产、CO2固定、O2的释放、营养物质的固定与循环、重要污染物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中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评估其经济价值,最后算得中国生物多样性现代年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价值)为37.3110 12元。第三种为潜在使用价值。此类价值包括潜在选择价值和潜在保留价值,前者采用保险支付意愿法对中国重要动、植物类群和物种进行了专家咨询式保险支付价值评估,得到中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