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93015254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 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 1. 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 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

2、渊明(约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 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 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 417 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 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

3、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 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 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 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 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

4、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 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 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 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 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

5、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6、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 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 别离感伤所致。 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 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

7、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 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 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 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 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 境。 【教学目标】 1

8、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 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 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

9、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 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

10、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11、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 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 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12、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 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 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

13、)作者及背景简介 (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 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 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

14、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 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 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15、,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 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

16、不逢时,有政治军 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 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 1. 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 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