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014190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版】2016传媒行业研究报告(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传媒行业研究报告一、传媒行业概述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二、传媒行业分类传媒行业结构复杂,涉及子行业众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以及

2、高新设备的推动下,媒体已经成为集内容、关系、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体。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分类标准,中国传媒业可分为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印刷、广电四大板块,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影、电视、广播、广告、音像、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十大行业。三、传媒行业的特征(一)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对立统一性。现代传媒处在国家安全核心领域,传媒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强大的传媒系统在维护国家统一、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传递国家意志、反映国家主张、影响国际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传媒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的

3、特殊性,还具备一般行业的共性,即经济属性。传媒行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对立统一性。它们的对立性,反映在传媒产品中是一些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却很少甚至没有经济价值;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却无法取得社会价值,如传播暴力、色情、淫秽和极端政治倾向的传媒产品,虽然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但它们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有悖社会主流价值观。它们的一致性也是通过其产品实现的。优秀传媒产品能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二)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生产一体化。有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传媒行业所经营或提供的产品具有二重性,即同时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属性。作为精神产品,传媒经营必须充分考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

4、费的特殊性,如,受众的多层次性、消费的不确定性等。作为物质产品,它必须遵循物质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传媒生产活动受市场调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影响传媒生产方向和生产效率,特别是传媒生产者的行为选择。(三)传媒行业是交叉型行业。交叉型行业是指生产过程同时具备其他相关行业门类特征,体现相关行业共同需求,并与之具有高度同质性和兼容性的行业。它和相关行业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合为一体的关系。作为交叉型行业,传媒行业同时具备第三行业、信息行业和知识行业的共同特征。(四)垄断性与竞争性兼备。传媒垄断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策性垄断。由于担心“外溢效应”可能给他人

5、或社会造成损害,从而需要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传媒业长期以来是大多数国家政府管制下的“特权行业”,经营传媒的权利被赋予少数组织或个人,他们依靠特许权实施垄断专营,获取垄断利润,这在传统的社会里尤为突出。第二,经济性垄断。现代传媒从技术设备使用到传输网络建设都需要巨大的固定投入,客观上限制了小规模媒体的生存空间与竞争地位,为具有强大实力的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种垄断无疑与设备设施专用性和规模化呈正相关关系。第三,资源性垄断。少数传媒机构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本实力和信息优势将大多数媒体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从而达到垄断传媒市场的目的。然而,传媒行业大量经济活动更多是依靠市场而非政府力量配置,反映着竞争性

6、行业的一般特征。四、传媒行业的体系行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行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传媒行业体系则是传媒行业中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它包含丰富的内容:传媒行业群,即使用价值相近的传媒产品生产、加工、制作、服务的部门;传媒行业链,即有纵向关联关系的传媒产品生产、流通、服务部门的有机组合;传媒行业运行网络,即若干传媒行业链的前向延伸、后向延伸与纵向延伸、横向延伸所构建的网络。因此,传媒行业系统形成了一个基本构架。从大生产过程来分类,传媒行业可划分为传媒制造业、传媒流通业和传媒服务业。其中,传媒制造业还可细分为传媒工具(材料)制造业、传播设施制造业和传媒产品制造业;传媒流通业可细分

7、为传媒批发业、传媒零售业和传媒物流业;传媒服务业还可细分为传媒咨询业、传媒广告业、传媒策划业、传媒投资业、传媒教育业、传媒代理(经纪)业和传媒会展(旅游)业等。五、传媒行业的政策环境2016年政策针对内容产业的逐步收紧是使得文化传媒行业在全年表现较为低迷的最首要原因,与20XX及2015年两年政策以扶植、鼓励为主的管理思路不同,进入2016年监管机构对于内容产业开始转入全面趋严阶段,先后对电影、电视剧、网大、网络剧、综艺、手游等各个细分内容均出台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准则。从监管结果来看,在泛内容端题材、审批的明确界定使得行业及资本对于内容产业的参与热情持续下降;此外监管机构对于二级市场中涉及影视、

8、游戏行业的并购、再融资行为审核的趋严也较为明显的抑制了文化传媒行业成长逻辑之一的外延式发展,上市公司整体资本运作空间大幅缩小,因此使得文化传媒行业在2016年的二级市场活跃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从中长期角度来看,2016年政策的趋严将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政策对于内容端整体把控的收紧将规范此前行业中部分以大尺度、重口味为主要竞争策略的中小题材内容,使得行业的竞争将逐步转向精品题材和优良制作的角度上来,对行业此前浮躁的炒作之风形成了初步的遏制;另一方面例如在网大、网络剧等领域等相关行业规则的逐步落地也将规范此前业内竞争无序的市场格局,使得行业逐步朝着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逐步过渡。因此总体来

9、看,虽然短期内文化传媒行业受到了政策收紧的逐步压制。但是中长期来看,行业仍将受益于内容红利的巨大优势仍将持续,而VR/AR等领域对新内容的需求也处于逐步开始释放的阶段,因此后续行业的增长空间依旧存在。六、传媒行业的现状(一)2016年传媒板块整体下跌37.7%,全年看跑输大盘和中小板、创业板。在中信一级口径下,传媒指数下跌37.7%位居所有一级行业最后一位,同期也跑输了沪深300(-11.3%)、中小板综(-14.9%)和创业板综(-20.3%)。全年看,传媒板块在1月初熔断后整体下跌了30%左右并全年维持这一水平缺乏反弹,波动率和整体交易量也在下半年逐步下降。2017年截至2月7日,传媒指数

10、下跌2.9%,跑输沪深300(1.7%),跑赢创业板综指(-3.9%)。(二)截至2016年底传媒板块动态市盈率为47.4倍,目前处于相对估值底部。整体来看,传媒板块动态市盈率位于深证综指和创业板综指之间,历史上往往在触及深证综指估值时迎来阶段底部,触及创业板综指时迎来阶段顶部。2016年底,纵向比较来看,47.4倍估值接近20XX年Q2以来的低点;横向比较看,其目前估值向深证综指(45.8G)收敛,估值差创20XXQ2年以来新低。截至2017年1月底,估值为44倍,已经略低于深圳综指45.2倍。(三)影视动画子板块跌幅最大,互联网子板块估值修复最彻底。在子版块方面,影视动画下跌幅度最大,全年

11、下跌了48.45%,估值由92.86G修复至56.34G,但在所有子板块中估值水平依旧最高;互联网板块估值下降幅度最大,由107.26G下跌至48.92G。(四)板块缺乏机会,公司层面催化成为股价上涨最重要动力,并购重组概念股涨幅依旧跑赢板块整体。个股方面,剔除2016年上市新股后,涨跌幅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如图5所示。可以发现,涨幅排名前二十的公司几乎都有重组概念,虽然2016年对传媒并购监管趋严,但相关个股依旧跑赢板块,而重组失败以及缺乏外延的标的跌幅都较大。(五)商誉风险有所释放,基金连续五季度持续减仓1、传媒板块整体商誉2016年Q3比H1增长3.8%,商誉占期末净资产比值由24.02%

12、下降至23.01%。分子版块来看,除出版传媒商誉增长较快之外,其余板块均小幅增长,且伴随并购资产的持续盈利,占净资产比例也有所下降。期末商誉占比最高的板块依旧是营销、游戏和影视。2、传媒板块机构超配创20XX年Q2以来新。通过统计20XX年三季度以来的公募基金传媒行业的超额配置比例和当季板块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传媒板块从2015年Q4季度以来连续五个季度连续减仓,从2015年Q4高点的10.24%下降至2016Q4的4.21%,超额配置比例也从6.92%下降至1.37%,相对超配从208.35%下降至48.32%。三个指标均创20XX年Q2以来新低。(六)新股发行:节奏适中,以出版广电、游戏和

13、院线为主七、影视版块:(一)在线视频付费崛起,驱动内容需求增长1、中国网民规模超过7亿,网络视频用户超过5亿。当前网络视频用户数量为5.04亿,相对于网民规模,渗透率达72.42%;手机网络视频用户数量达到4.4亿,相对于6.56亿手机用户,渗透率为67.07%。从目前渗透率情况来看,网络视频已经拥有较为良好的用户基础。2、根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模预计2016年可达96.2亿,2017-2018年还将保持30%以上增长。3、20-30岁年龄段成为视频付费主力军,网民结构利于付费市场发展。艺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视频付费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其中20-24岁的

14、付费用户占比为47%,25-30岁付费用户为39%,总计达到86%,是绝对的付费主力。而根据CNNIC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20-30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4%;10-19岁用户达到20.1%,而这部分人口未来将成为付费主力。因此我国当前的网民年龄结构非常适合视频付费市场的发展。4、视频付费用户已达到7000万。视频付费从20XX年开始逐步兴起,2015年出品盗墓笔记点燃视频用户付费热情。目前根据各大视频网站公布数据以及艺恩统计,2016年国内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达到7000万,预计2017年将达到8000万。5、用户选择视频网站更多基于是否拥有感兴趣的内容,稀缺优质内容成为未来

15、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早期阶段视频网站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足够全面的内容,因为其面对的是一群核心网络视频用户。但是随着新用户进入,新用户更多是基于某一内容感兴趣而进入,此时大而全的战略边际效益逐步递减,稀缺性优质内容将成为像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6、在线视频网站拥有提升付费用户总量的强烈动机。一方面,目前广告收入仍是在线视频网站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一季度占比仍达到58.5%。付费用户收入占比逐步提升,但规模依然较小,仅为14.1%;另一方面成本开支的增大也迫使付费网站提升其用户付费收入,爱奇艺2015年收入为52.96亿,但成本高达76.7亿,较20XX年成本、费用大

16、幅增长的原因在于,其内容成本增长高达136%、宽带成本增长高达80.5%、市场推广及提升费用增长79.8%。7、视频平台不断增加对于头部内容的投入,希望以精品内容提升用户粘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进而增加付费用户人次及留存率,以付费收入来降低损失,进入良性循环。我们认为目前市场还处于付费用户快速增长,付费习惯与平台粘性养成阶段,因此平台对于精品内容的需求将会继续增长。(二)流量加速向头部集中,精品内容呈现卖方市场1、统计结果来看,视频平台头部精品流量集中效应明显(以下统计总样本分别为当年播放总量排名前100的电视剧、网剧、电视综艺、网综以及网大,考虑单一视频平台时样本总量为前100内容中该平台拥有播放版权内容集合。数据取自艺恩监测的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搜狐、乐视以及芒果TV):2、1)综艺方面:总体来看,2016年电视综艺+网络综艺TO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