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92997178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5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十八动物的运输系统竞赛要求血液: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循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淋巴系统:组织液、淋巴知识梳理一、水管系统:海绵的水管系统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运输系统,海绵的水管系统主要靠领细胞制造水流。领细胞有一根鞭毛,鞭毛周围的细胞质伸出一环密排指状突起。腔肠动物也有发达的水管系统,称为胃水管系统。水螅体小,胃水管系统的运输功能不明显。较大的腔肠动物,如水母、薮枝螅等的胃水管系统功能显著。 二、血液循环系统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液、淋巴器官、淋巴管、淋巴等成分。血液循环系统取代水管系统,使运输能力强,内环境独立于外环境,保持内稳态。 1. 无脊椎动物的

2、血液循环系统 (1)纽虫:是最早也是最初级的循环系统,是有位于消化管两侧的2条血管;较复杂的,身体背部还有第三条血管。这些血管在身体的后端连通。纽虫没有心脏,血管能收缩,但收缩的方向不定,因此血液流动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可向前流,也可向后流。纽虫的血管是全封闭的。纽虫的血浆大多无色,血细胞有核,其中一部分是变形细胞,能伸出伪足。 (2)环节动物:循环系统是封闭的,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可称为真正的“循环”系统。蚯蚓的血管有三:背血管: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正中,血流方向是从后向前的;腹血管:位于消化管腹面正中,血流是从前向后的;神经下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下面,血流方向是从前向后的。这三条血管都分出许多小

3、血管,分布到消化管、皮肤和其它部位。在身体前面,连接背腹血客之间有4对或5对弓形的血管,总称为心脏。蚯蚓的血细胞无色,呼吸色素是一种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这是较低级的形式,是无脊椎动物血液的特点。 (3)软体动物: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血液从心脏流入血管,血管封闭,而开放到包围内脏之外的血腔中,从而使内脏浴于血液之中。血液从血腔中经另外一套血管流回心脏。软体动物的呼吸色素是含铁的血红蛋白或含铜血青蛋白。前者氧化成红色,后者氧化成蓝色。 (4)节肢动物:甲壳类的血浆中含血青蛋白,昆虫血液大多无色,少数昆虫旭摇蚊血浆中含血红蛋白。昆虫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酶等物质,气体的

4、运输主要靠发达的气管系统进行。(5)无脊椎动物血液特点 血细胞无色(不含氧的载体), 氧的载体位于血浆中(低等性),多为血青蛋白(铜色素Cu2+、蓝色)如节肢、软体动物;或叶绿蛋白(铁色素)如沙蚕;少数为血红蛋白(铁色素、红色)。(6)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特点 闭管式循环系统:毛细血管,在封闭的管道系统内进行。 开放(开管)式循环系统:无毛细血管; 开放的管道系统,从心脏到血管到血腔(或血窦),再到血管、鳃,回到心脏。内脏浸润在血腔内的血液中 昆虫:用气管呼吸,血液不运输气体。2.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1) 鱼类的血液循环 心脏: 4室前后排列,静脉窦、心房(耳)、心室、动脉锥; 单循环:

5、血流路径为单一通道。 静脉窦 心房(心耳) 心室 动脉锥 静脉 身体各处 鳃 动脉(2) 两栖类成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1心室、2心房较鱼类前进了一步。 不完全双循环(混合血): 体循环:大动脉、颈动脉动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胞血管静脉静脉窦右心房动物脉锥。肺循环:动物脉锥肺皮动脉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心室颈动脉,大动脉。 (3) 爬行类的心脏 特点:不完全双循环,但比两栖类进步 心室:有纵隔,但不完全(仍有部分混合血),其中鳄类分隔较完全(潘氏孔),恐 龙分隔完全。 动脉锥:有纵隔,但不完全,分别通向大动脉、肺动脉。 静脉窦:大大缩小(退化趋势)。 (4) 鸟类、哺乳类的心脏和血液循环 特点:

6、鸟、哺乳类同处于最高水平。 心脏4室:完全分开(不同于鱼类的4室),血液不再混合。 大动脉、肺动脉完全分开,前者和心室相连,后者和心房相连。它们的基部都相当于动脉锥。静脉窦已不存在,只留有痕迹,即窦房节。完全的双循环,大动脉中为含O2 血, 高代谢率,体温高, 恒温,内环境稳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生化反应速度快 (代谢率高) 、稳定,进化快。适应剧烈运动,如跑、跳、飞、游泳等;适应寒冷季节,可不冬眠;适应寒冷地带生活,扩大生活范围。三、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一)、血管:1. 动脉:血液由心脏流出的血管为动脉,管壁弹性大,富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也有平滑肌。管壁的弱性使血管能随血液流动而调整管腔的

7、大小,不致因血压而破裂。2. 静脉:静脉中的血流量比动脉中的略多,静脉承受的压力也较小。静脉的内壁上具有阻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但长时间直立的人,血液下流而入腿、足,此时静脉中血液过多,管腔涨大,瓣膜就不能封闭管腔。静脉曲张可能就是由于静脉长久涨大,壁变厚扭曲而成的。肛门区静脉曲张就成痔疮。 3. 毛细血管 :沟通小动脉、小静脉的血管。 构造特点: 网状分支,遍布全身;是身体最细(4 - 12 m)的血管; 壁薄,只有1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少量结缔组织细胞,无肌肉。 功能特点:与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形成淋巴液、组织液;是物质交换场所,新陈代谢越旺盛的组织,毛细血管越多。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的原因:

8、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壁薄);物质交换面积大、网状分支,表面积大;物质交换时间充裕,因具有网状分支,总横截面积大,管壁摩擦力大,流速慢。(二)心脏 构造:心脏4 室,有2心房、2心室;心房和心室 完全分隔,有房室隔(AV瓣)、 房间隔;室间隔(胎儿卵圆孔)。 同步收缩:两心房或两心室(所有肌纤维)同步收缩。 2心脏肌 形态特点:多核、横纹、分支,有染色很深的肌间盘(闰盘),即肌细胞各分支相连之处。离子很容易通过,兴奋传导阻力小,可同步收缩。线粒体多。 生理特点:收缩性、自主性(不随意肌)、 节律性、传导性。3 心搏和心脏传导系统 (1) 心搏: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心跳,又称心搏。特点是自

9、主性和节律性。 (2) 启博器:主要是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脏的启博器,能定期发出动作电位,产生心博。窦房结是主要的启博器, 由静脉窦特化成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大静脉入口处,是一小块特化的、心肌组织。含有传导纤维,具有收缩性和传导性,传导速度快。 (3) 心脏传导系统 心室、心房的肌肉之间无直接联系,两者间如何传导兴奋、实现同步收缩?这是因为心脏有传导系统。 传导纤维是特化的心肌组织,传导速度比普通心肌纤维的10倍。 窦房结(启博器) 动作电位 心房收缩 结间束 房室结(启博器)(房间隔下方近心室处) 房室束(希斯束、希束) 前、后支; 左、右支 浦肯野氏纤维(网状、心室内膜下) 心室收缩5. 心

10、电图 定义:心肌电流的变化,用仪器记录下来,由5个波组成,分别以PQRST代替。 异常:心脏病临床诊断主要手段 6. 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血液高胆固醇的危害主要是引发心血管疾病。胆固醇引起的疾病 有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等 。 胆固醇的运输:脂溶性、高密度脂蛋白包裹;肝脏对血液胆固醇的调节作用:血液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包裹)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肝细胞,并分解、排泄。 先天(遗传)性冠心病,幼年发病,死于青年期, 是由于先天性缺乏调节胆固醇的能力,致使血液中缺乏能结合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故肝细胞表面缺乏胆固醇的受体。7. 心脏的内分泌功能:心脏能分泌心肌肽,作用是调节血压、血流量等。(三

11、)血液循环1三个循环 (1)体循环;(2)肺循环; (3)冠状动脉循环 左心室大动脉(基部)冠状动脉(2根)心脏壁冠状静脉右心房。冠状动脉硬化、堵塞,将导致心肌死亡。(四)血液 特殊的结缔组织:液态。 组成:细胞 血细胞(45%)和细胞间质 血浆(液态,55% )。 血量:5.6 L/成人(体重70kg ) 。1. 血浆 黄色、粘稠、半透明液体 组成:水(9092%)、固、气体物质(水溶性)(810%)。 PH: 7.4(微碱性) (1) 水溶性物质(810%) 无机盐及其离子:占血浆总量0.9%,有 NaCl 、Na+、Cl- ;Ca2+、K+、Mg2+ ;HCO3-、HPO42-、SO42

12、- 蛋白质:占血浆总量79%,有 纤维蛋白原(有凝血功能);白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 抗体、免疫); 作用是凝血、抗体、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度。 其他:葡萄糖、氨基酸、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溶解性气体(O2、CO2、N2等)。 (2) 血浆成分的稳定 缓冲系统:调节渗透压、酸碱度,维持内稳态。 血浆成分保持稳定的调节机制:肝脏 调节血糖、脂类、氨基酸; 肾脏 调节水盐平衡; 激素 调节水盐平衡、血糖等2. 血细胞 来源: 成人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 血细胞三大类型: (1) 红细胞 红色: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数量最多:男,450 500万/mm3;女

13、,350 450万;婴儿、高山地区居民高。寿命短:一般120天,死亡率高300万/秒,由肝、脾巨噬细胞吞噬。骨髓造血能力强。形态(哺乳类、人):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其他细胞器;其他脊椎动物为圆球形、有核(低等)。 主要成分:血红蛋白(Hb)是氧载体,早期红细胞(有核和其他细胞器)由于血红蛋白迅增,细胞器均被挤出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血红蛋白集中于红细胞的意义: 红细胞可容纳大量的Hb, 利于大量运输O2(及CO2);(血浆可容纳的量则小得多,否则影响血浆的渗透压、粘滞度);红细胞表面积比血浆大得多,利于气体交换;保持血浆渗透压稳定,利于保持内稳态;减小血浆粘滞度,利于保持血液流动性,降低血压。(2) 白细胞 无色(无Hb); 数量少:7000(5000-10000)/mm3 ; 形态:较大、球形、有核; 变形运动:游走性,在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组织液)之间相互游走。从组织液到淋巴管(淋巴液)到心脏。 分布: 血液、组织液、淋巴系统、结缔组织 白细胞类型 两大类 A.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B.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