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988878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问题,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推断不出BC;材料表明有儿子继承王位的

2、受到尊敬,体现宗法师系观念已大大加强。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A. 受封诸侯的权利B. 分封的对象C. 受封诸侯的义务D. 分封的目的【答案】B【解析】“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与CD无关。3.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

3、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答案】C【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因此王国维先生作出这一论断是在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关键。故答案为C项。“封邦建国”制度是指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

4、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实现了区域性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变法中秦国强大人民渴望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5、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在各国的战争和统一兼并的过程之中,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也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人民渴望统一反对战争,是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社会基础。由此可知,均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背景来分析,解答问题一定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背景,其次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6.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

6、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统一文字C. 统一货币D.

7、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秦朝以郡县制代替过去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故A正确;B、C、D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措施,不是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最主要措施,排除。8.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

8、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9.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中国省制的发展。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就是“行省”,行省的称呼是在元朝出现的。由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以行省制来统治全国,在中央设中书省

9、,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0.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书省统领百官,地位高、拥有行政权,权力大,故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相权较大,威胁皇权,排除C、A项正确;B项分割相权与材料“中书省总领百官”矛盾,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制约皇权,排除D。所以选A11.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10、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答案】B【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12.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

11、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A. 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能否加强中央集权C. 能否抵御外敌入侵D. 能否镇压地方叛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3.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

12、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 阁臣权位渐重B. 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 外戚权力过大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内阁权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因此“有相权而无相位”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自身的弊端,故选D;A只是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上”的限定,排除;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权,所以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膨胀,排除B;C只是现象,不符合题干“本质上”的限定,排除D。14.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B. 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C. 军机处职权范

13、围的不断扩张D. 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答案】C【解析】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造成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的原因是被军机处架空了,不是因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 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1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这些机构变革反映的趋势是A. 专制皇权的强化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监察权力的扩大D.

14、对农民控制的加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趋势:相权逐渐减弱,皇权逐渐加强。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和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专制主义发展趋势16.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15、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所以选C17.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B. 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C. 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D. 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希腊城邦并非都是民主政体,B项错误;希腊各城邦之间因利益不同而冲突战争不断,C项错误;由材料“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可知,希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