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2987004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概述(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一、温病的病因,(一)温病病因的共性:,中医病因学说是建立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的,而对外感病病因的分析又往往要结合疾病发生季节的气候特点,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也是如此。,温病病因的共性: 温邪致病具有共同的特性,主要表现有:,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致病迅速。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一般来说,病程较短。,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2、。,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二)温邪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 风温,(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季节。 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暧多风,易产生风热病邪,正如吴鞠通所说:“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2)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证。,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风温病变

3、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因风邪“善行数变”,温邪又具有“热变最速”的特性,故风热病邪入侵人体,变化较快。少数病例会迅速发生“逆传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危重证候。,2、暑热病邪 暑温,(1)形成条件: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其形成与夏季气候酷热密切相关。暑为火之气,暑季人体毛窍开泄,亦是导致暑热病邪入侵的重要原因。因夏暑之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腾,暑热既盛,雨湿亦重,所以暑热易兼挟湿邪,这种病邪又称为暑湿病邪。感受暑热病

4、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伏而后发者称伏暑。,(2)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 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往往可以直犯阳明气分,甚至不分表里渐次。在暑温病之初起,可不见明显的卫分证,或停留卫分阶段短暂,很快出现暑热内炽阳明的证候,如壮热,大汗出,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故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 暑热病邪属亢盛的火热之气,既易伤津,又易耗气,所以在病程中易见身热,汗出,口渴,燥齿,神倦,脉虚等症状。如津气耗伤过甚,可导致津气两脱,出现汗出不止、气短喘喝、面白肢厥、脉微细欲绝等虚脱证。,易犯心包,闭窍动风: 暑热病邪不仅在病程中易邪闭心包或引动肝风,而发生神昏、痉厥

5、,而且可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在病变之初即可见神志昏迷、肢体抽搐等。正如温病学家邵仙根所说:“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易夹湿邪,郁阻气分: 由于夏季炎热,湿气亦重,所以暑热病邪易兼夹湿邪,暑湿相搏,土润溽暑,易于郁阻气分,又称为暑湿病邪,故叶天士说:“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3、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湿温,(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夏为多见。,(2)致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之邪相博

6、,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病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类相从,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症状。由于湿性粘滞,化热较慢,传变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间较长,故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阻遏气机运行

7、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郁遏于卫、气,既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的表现,又有胸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过程中,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冷,便溏,心悸、面浮,肢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等。,4、燥热病邪 秋燥,(1)形成条件: 初秋季节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有寒热两种不同属性:一般晚秋初凉,多为凉燥,其性质近于风寒;早秋季节,如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其性质近于风热。,(2)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病位以肺为主: 燥热病邪亦从口鼻而入,所以先犯

8、于肺。且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继则肺之热势渐盛,导致肺燥阴伤,症见热甚,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口燥等。病之后期则表现为肺胃阴伤之证,可见干咳少痰,口燥,舌光红等。,易致津液干燥: 燥热病邪具干燥之性,加上热盛则伤津,所以燥热病邪易伤人体阴津,由于其病位在肺,所以特别容易耗伤肺胃之阴液,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易从火化: 当燥热病邪热势亢盛时,可从火化,燥热化火,上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5、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春温,温热病邪是一种

9、能引起在春季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温病的病邪。,这一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内经认为,寒邪是春季发生温病的致病因素,而不能藏精是发生温病的内在条件,即柳宝诒说“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感受寒邪后,寒邪内伏,并从热化,即衍生为一种特有的温邪,称为伏寒化温。近年温病学者根据该邪气的致病特点命名为温热病邪。该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季的春温。,(1)形成条件: 传统认为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到春季再发病,称之为伏寒化温。也可认为是在春季温热之气上升时,形成的一种具有较明显温热性质的病邪,又称为温热病邪。,(2)致病特点:,邪自里发,病初

10、即见里热证: 温热病邪从里而发,故初起就有明显的里热证。或见灼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等气分证;或见斑疹、神昏、舌绛等营(血)分证。如有新感引发则可兼见表证,若无外邪引发则无表证。,病情复杂多变,易闭窍、动风、动血: 由于温热病邪的温热特性突出,易化火、化毒,多见闭窍、动风之变而致神昏、痉厥。郁热内炽,易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斑疹或腔道出血等症状。,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由于温热病邪病位深而邪热重,故极易耗伤阴液。初起即可见到烦渴、尿短赤、便秘等症;病程中阴伤见症突出;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低热,颧赤,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等症状。,6、疫疠病邪 疫疠病

11、邪又称为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1)形成条件:疫疠病邪的形成与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久旱大涝等气候特别反常有关;亦与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如岭南地区山岚瘴气特甚,易形成疠气。此外,战乱之后,灾荒之年,环境卫生差,动物尸体腐烂熏蒸,均可促使形成疫疠病邪。,(2)致病特点:,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传

12、;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传布于十二经。,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疫疠病邪致病来势凶猛,传染性极强,在短时间内可引起疫病大面积流行。正如吴又可说:“某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疫疠病邪侵袭人体后,发病迅速,传变极快,症状复杂多变,病情险恶,致死率高。如温疫论中说:“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疫疠病邪致病,对人或不同种属动物有一定的选择性。某些病邪只致人患病而不引起其他动物患病,而某些病邪只引起某些动物患病但不能使人患病。正如吴又可所说:“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7、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

13、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时毒。温毒病邪包括风热毒邪、风热时毒、暑热毒邪、湿热毒邪、温热毒邪等。,(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2)致病特点:,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解毒法的应用。,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

14、变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轻重有关。如温毒攻肺,可使肺失清肃,或肺气壅滞,甚则化源速绝。其证候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闭塞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而痉厥兼臻。温毒窜扰肌腠、血络,而致丹痧、斑疹密布等。,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各包括了多种病邪。,对温病的病因的认识,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证候特点,并联系其发病季节的气候变化而对温

15、病病因所作出概括,特别是用六淫属性对各种温病病因的致病特性进行了归纳。传统所说的六淫既包含了各种病邪致病特性的分类,也体现了气候因素的作用。,二、温病的发病,(一)发病因素,1、体内因素:温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取决于人体的抗病能力。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说“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在温疫论中吴又可也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若群体正气不足,防御力低下,温病则易发生及导致流行。,就温病而言,人们的体质与温病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体阴精亏损或阳热偏胜,温邪属阳,同气相感,故温热性质的病邪容易侵入,如风温、春温、暑温、秋

16、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内因多属此类。肺阴素虚者则邪易上受,阴虚在营则邪易内伏,如伏暑之发于营分者。素体脾虚湿聚之人,或因饥劳、饱逸所致的脾虚失运或脾困失运,容易感受湿热性质的病邪而发病,如湿温即属此类。,2、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异常,不仅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也会影响温邪的产生和致病。如骤冷暴热,疾风霪雨,人体不能适应,易感邪发病。如长夏季节炎热多雨,不仅极易滋生湿热病邪,还会影响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所以较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生湿温。如气候反常,或久旱、大涝等自然灾害之后,温邪也易猖獗而广泛传播,从而引起温病的暴发流行。古人所说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反映了自然灾害与温疫的关系。,此外,空气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污染尘粉,剌激性气体,或其它有毒物质,对人体防御功能可产生明显影响,降低防邪抗病能力,增加温邪的易染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