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2986225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质管理知识与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一、辨体论治 二、辨体论治与辨病、辨证治疗的综合运用,体质特征是影响疾病和证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体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临床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故患者的体质状态是中医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注重体质就成了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治疗的效果。,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变,同一种治法,但是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体质不同,疗效各异。,可见,人之体质寒热虚实各有不同,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应因人而施治,中药或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对不同体质状态进行调治而获得。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注意辨体、辨证、辨病治疗

2、三者的有机结合。,一、辨体论治,辨体论治是指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因体质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禀赋、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不同体质进行治疗,即“因人制宜”。辨体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思路,是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体现。,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曰:“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治中说:“凡人之形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一)辨体论治的基本思路 (二)辨体论治的基本方法,(一)辨体论治的基本思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而证形成的

3、内在基础是体质,因此,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通常所谓“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特征而治疗,其基本思路有:,1区别体质特征立法处方用药,(1)区别体质特征选择治法 (2)区别体质特征施用药物,1区别体质特征立法处方用药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种类的耐受性与反应性,以及选择性不同,对方药剂量之大小的耐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在治疗中,强调因人制宜,将体质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1)区别体质特征选择治法,在疾病的治疗中,体质不同,治法各异。如邪盛体实者拟以泻法,体弱邪微者拟以补法,从阴化寒者拟以温

4、通法,从阳化热者拟以清泄法,处处兼顾其素禀特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上辨证观的具体体现。,可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诊病求本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在两者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质的同一性上。,(2)区别体质特征施用药物,对“证”的治疗是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 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本系寒湿之体, 若感受寒湿之邪,则非用姜、附、参、桂等大热之品则邪不能去; 若感受湿热之邪则必缠绵难愈,须通阳化湿,药性过凉则湿邪愈加 闭阻于内而阳气更加虚乏。 反之,如面色苍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湿从热化,反伤 津液。 因此,偏阳质者,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慎用

5、寒凉伤阳之品。,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针灸也有补泻手法的不同,因此,治疗时就要明辨体质对针药的宜忌,把握用药及针灸的份量和程度,中病即止,既治好了疾病,又不损伤元气。,(1)注意用药性味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1)注意用药性味,因个体体质有差异,故对不同性味之药物则各有宜忌,且药物之性味有偏颇。以药物气味之偏调治纠正患者体质阴阳气血之偏,则为用药之所宜;相反,若以药物气味之偏从其体质阴阳气血之偏,则为用药之所忌。根据体质特征选择药物的种类,既可增强疗效,又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

6、,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滋补;痰湿质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体质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性不同。一般说来,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性情急躁者宜大剂取其速效,性多疑者宜平妥之剂缓求之。根据体质差异确定方药的剂量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灵枢论痛所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不

7、胜者以薄药。”此论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张仲景伤寒论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一般用三两,强人可用四量;升麻鳖甲汤一般人顿服,老人与小儿则分两次服;小青龙加石膏汤使用,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 唐容川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也鉴于男女体质的差别,强调男女治疗用药有别,如男子用药重,女子用药轻;男子阳旺,慎用辛热药;女子阴盛,少用寒凉等。,(2)注意用药剂量,(3)注意针灸宜忌,体质不同对针刺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如阴阳和调而血气充盛运行滑利,针刺得气快,临床年少力壮者,得气速而针感强,而迟冷质、倦白光质等则得气迟针感弱。 临床施用针刺治疗时注意个体不同体质

8、对针刺的不同耐受性和反应性,因人而针刺,既可达及时驱除病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又可避免对人体正气的损伤。 一般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焫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宜小,少用温灸,若兼火热者可用放血法。,(二)辨体论治的基本方法,辨体论治,既要治疗人之所“病”,还要调治所病之“人”。一方面可以抓住疾病的病理关键,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病理性体质,增强机体的调节修复和抗御病邪的能力,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因此,临床依据不同体质的特征,总结出了许多

9、行之有效的调治方法,下面仅就九种体质的调治方法予以介绍。,1平和质 2气虚质 3阳虚质 4阴虚质 5痰湿质,6湿热质 7瘀血质 8气郁质 9特禀质,1平和质,小儿的生长发育时期,食谱当多样化,富有营养,促进其 正常生长发育。 更年期,为体质的转变时期,可根据阴阳偏颇酌服补益肾 阴肾阳之剂,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之类。 人至年老,五脏逐渐虚衰,应适当调补,促其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1)体质特征,平和质是指阴平阳秘,脏腑气血功能正常,属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之人。体质特征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发盛长色黑,性格开朗,胃纳佳,二便正常,对四时寒暑及地理环境适应能力强,患病少。,

10、(2)调治方法,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3)调治要点,根据人体生长规律,适当进补。,2气虚质,培补元气,补气健脾。 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药物。 由于“气之根在肾”,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充养身中形质,气味同补。 偏肺气虚者,常反复出现咳嗽、哮喘等病变,调体应与治病并举,方取玉屏风散而重用黄芪。不可忽视与益脾气之党参、白术和益肾气之淫羊藿、熟地的配伍。,(1)体质特征,气虚质者多元气虚弱。主要成因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其体质特征为体型偏

11、虚胖或胖瘦均有,平素易乏力,倦怠少气,面色微黄或咣白,唇色淡白,毛发不华,性格喜静懒言,偏于肺气虚者易喷嚏、流清涕,常自汗易感寒,易哮喘,多兼有过敏素质。,(3)调治要点,把握剂量,不可峻补:气有余便是火,应用不当,易生内热。 补气佐以理气:补气调体药易于壅滞气机. 补气须防虚中夹实:气虚外邪或内在饮食积滞易产生内热等虚实夹杂之证。,(2)调治方法,3阳虚质,(1)体质特征,阳虚质者多元阳不足。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中年以后劳倦内伤,房事不节,渐到年老阳衰,诸虚及肾等。其体质特征常以形体肥胖,畏寒怕冷,腰背为著,性格多沉静内向,精神萎靡,毛发易落,目胞灰黯,大便多溏,小便清长。易

12、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惊悸等病证。,(2)调治方法,补肾温阳,益火之源。 常用方为金匮肾气丸以及右归丸、斑龙丸、还少丹等, 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温壮元阳药物,有温阳与补火之别,附桂辛热补火;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温阳。,(3)调治要点,佐人适量补阴之品,如熟地、山茱萸等,以使阳得阴助;阳虚可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用药要阴阳相顾,切忌温阳太过,耗血伤津,转现燥热。因此,调理阳虚质时要慢温、慢补,缓缓调治。,温阳佐 以养阴,温阳兼 顾脾胃,养后天以济先天。,4阴虚质,滋阴与清热并用:滋阴清热或滋阴润燥同用。 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方药:保

13、津即是保血、养血 即可生津。 养阴兼顾理气健脾:滋阴药多性柔而腻,久服易伤脾阳, 引起胃纳呆滞,腹胀腹泻等,可加木香、砂仁、陈皮、鸡 内金等理气健脾消导之品。,(1)体质特征,阴虚质者多真阴不足,涉及精、血、津、液虚亏。其成因与先天本弱,后天久病、失血、积劳伤阴有关。体质特征多见体型瘦长而面色潮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不耐热,性格多急躁易怒,常失眠多梦。,(2)调治方法,滋补肾阴,壮水制火。 常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桑椹、女贞子等。 治阴虚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基本原则,六味地黄丸,可作为调治阴虚质的基本方,另有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

14、等。,(3)调体要点,5痰湿质,(1)体质特征,痰湿质者多脾虚失司,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成因于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以及病后水湿停聚。 体质特征为形体肥胖或素肥今瘦,面色淡黄而黯,且多脂,口黏痰多,胸闷身重,肢体不爽,苔多滑腻等。 易患消渴、中风、眩晕、胸痹、咳喘、痛风、痰饮等病证。,(2)调治方法,健脾利湿,化痰泻浊。 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白芥子等。 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亦能降脂减肥,也可加入冬瓜仁化痰

15、,改善痰湿体质;对水浊内留者可用泽泻、茯苓等。,(3)调治要点,甜腻油脂食物,易于生痰助湿,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甘酸柔润之药,亦能滞湿生痰,应予慎用。,配用温化 通阳之品,注意痰 瘀互夹,少用甜腻,可酌加桂枝、厚朴、干姜以及淫羊藿、补骨脂等,但须防温热太过,水液受灼,化热生变。,痰湿黏滞,常致血瘀,形成痰瘀互夹,治宜化痰利湿,兼以活血。,6湿热质,(1)体质特征,(2)调治方法,(3)调治要点,湿热质者多湿热蕴结不解。形成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其体质特征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常口干、口苦、口臭,便干、尿赤,性格多急躁易怒,易患疮疖飞黄疸、热淋、衄血、带下等病证。,分消湿浊,清泄伏火。 代表方为泻

16、黄散、泻青丸、甘露消毒丹等。 常用药物有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龙胆草、当归、茵陈、大黄、羌活、苦参飞地骨皮、贝母、石斛、茯苓、泽泻等。 热者清之,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常食绿豆、冬瓜汤及瓜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调。,宣疏化湿以散热: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可于泻火解毒之 剂加用藿香、防风、茵陈、白芷等品,宣疏清化。 通利化湿以泄热: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木 通、竹叶、薏苡仁,使热从下泄。,7瘀血质,(1)体质特征,瘀血质者多血脉瘀滞不畅。多因先天遗传,后天损伤,起居失度,久病血瘀等所致。 体质特征以瘦人居多,鼻色常黯,发易脱落,红丝攀睛,肌肤或甲错或瘀斑。心烦心悸,健忘时作,舌质多黯。 易患眩晕、胸痹、中风、癜瘕病变,常有出血倾向。,(2)调治方法,活血祛瘀,疏利通络。 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大黄廑虫丸等。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川芎、丹参、茜草、蒲黄、丹参、山楂等。 “内有干血”者,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