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955982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1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省邗江中学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 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 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 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

2、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 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 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 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 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 “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 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

3、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 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 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 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 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 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 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

4、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 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 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 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 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 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 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 的雅

5、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 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 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 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正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史之

6、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 “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 “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 C.西厢记 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 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 于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 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语录体这种文体最早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 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

7、,便于传道。 B.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主要集中 在“压迫反抗” “人之大欲男女”上。 C.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 ,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 ,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 雅” ,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D.“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 雅的学习和效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为新 文学产生的提供了条件。 B.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

8、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 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 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左二老爷左二老爷 青铜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 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 ”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

9、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 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 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 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 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 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 “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

10、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 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 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 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 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 ,车子还没扎稳, 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 了你馍钱。 ”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

11、口一站, “咣咣咣”三声响过, 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 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 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 18 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 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 正的是光州城来

12、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 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 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 “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 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 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

13、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 “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 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3 分) (

14、)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 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 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 “微微颔首” “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D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 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5、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6 分) 6、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15、。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今年 4 月爆发的中兴制裁案让中国社会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核心技术发展。而目前我国电 子科技产品中最核心的芯片 CPU 元件几乎都由欧美国家生产和研发,引发普遍担忧。8 月 14 日,格力设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进军芯片产业。8 月 31 日,华为发布 了下一代智能手机处理器海思麒麟 980,是全球第一款基于 7nm 工艺的处理器芯片,创造 了六项世界第一,为国产芯片的研发划上了重要的一笔。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

16、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 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 安全和其他安全。 ” (摘编自2018 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动向 ,人民网 2018 年 12 月 27 日) 材料二: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也是集成电路的载体。集成电路行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 是国家核心产业竞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国内集成电路产能全球占比 仅为 7%,而市场需求却接近全球的 1/3,芯片是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每年进口金额高达 2000 多亿美元。 中国芯片行业面临困境,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芯片研发具有投入 大、周期长、风险高、竞争激烈等特点,全球芯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控制在英特尔 等行业巨头手中,国内芯片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与这些巨头有 较大差距,即便与台资企业也有不小差距;其二,中国企业在高端的 IC(集成电路)设计 上滞后,技术水平相比国际水平落后两代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