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92952977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题解析:中国古代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 :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开篇 (1)政治: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三个阶段:王位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度都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形成;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民族: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4)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2重点记忆内容 (1)商鞅变法的影响。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认识。 (3)诗经

2、的内容和历史地位。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夏、商、西周的都城位置都在今陕西境内。 (2)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两周、春秋、战国。(3)西周中后期,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都较突出,加剧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4)春秋时吴国开凿运河邗沟是为了攻打越国,吴越争霸。(5)鲁、齐、宋、晋都是春秋时期山东境内的重要封国。(6)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夏朝的建立。国人暴动即奴隶暴动。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性质相同。 (8)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9)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即集体所有。 (10)“春秋无义战”,因而春秋时期

3、的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1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也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秦汉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大一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得以确立。 (2)经济:新的赋税制度开创了以人丁为主征税的先河:陆上和海上丝路开辟,对外贸易开始。 (3)民族:边疆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 (4)对外: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形成。 (5)文化: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2重点记

4、忆内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评价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2)张骞通西域的影响。(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4)秦汉文化的特点、造纸术发明和外传的意义。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灵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用于灌溉。(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 (3)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的范式都是圆形方孔。 (4)汉武帝时,刺史是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5)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西汉时,中国与朝鲜、日本、印度、西亚、欧洲都有直接往来。 (8

5、)太初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都编定于西汉时期。 (9)西汉时,纸已经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0)西汉长安民俗生活情景已出现吃葡萄、放鞭炮、烤甘薯。 (11)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设西域都护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与西域的威胁。 (12)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 (13)地动仪是预测地震的仪器。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2)经济: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各民族经济

6、交流加强。 (3)民族: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文化:这一时期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成果成就突出;文学艺术成就斐然。2重点记忆内容(1)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六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曹魏时,翻车、水碓、水磨都广泛用于农业灌溉。 (3)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4)魏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风俗画为主要内容。 (5)齐民要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最早提出重农抑商。四、隋唐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

7、空前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繁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3)民族: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以唐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中国文化圈形成。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2重点记忆内容(1)隋统一的原因。(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4)隋唐科举制创立的进步作用。(5)唐朝对外交通路线。(6)扬州的经济地位。(7)莫高窟的特点、历史价值。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

8、判断并说明理由)(1)隋朝大运河中段折而向西是因为战乱。 (2)隋朝因农民起义直接推翻而灭亡。 (3)江南经济开发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陕西乾陵是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合葬墓。 (5)贞观之治是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6)三省六部制是一种民主制度,历朝基本沿袭。 (7)唐朝科举考试明经主要考诗赋,进士主要才经义。(8)隋、唐两朝“以庸代役”都没有年龄限制。 (9)唐朝交通要道上的私家店肆、城市中的邸店和柜坊都是早期银行的雏形。 (10)唐朝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11)东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王朝的版图是8世纪前期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12)唐朝的对外交通,经

9、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韩国、日本、波斯湾。 (13)唐朝时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4)科举制度的实行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即士族的衰落,庶族上升,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关系的变化。 (15)吐蕃归唐朝中央政府管辖。(16)火药是唐代发明的。五、五代、辽、宋、夏、金、元1阶段特征 基本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加强。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封建政治改革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扩展。 (2)经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

10、3)民族: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4)文化: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起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交融,丰富多彩,鲜明时代特征。2重点记忆内容(1)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失败原因、认识。(3) 元朝大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外传意义。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北宋分割宰相军权的是三司使。 (2)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各州设通判。 (3)宋辽澶渊之盟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事占有绝对优势。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宣政院

11、是专门管辖西藏的地方行政机构。 (5)元朝时,台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归属福建行省管辖。(6)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文集。 (7)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8)庆历新政是以理财为中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发生在宋仁宗年间。 (9)宋辽、宋夏、宋金三次议和,宋朝都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10)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是木活字。 (1 1)宋金绍兴和议后,黄河流域归南宋统治。 (12)“岁币”两宋政府对辽、夏、金战争赔款。六、明清(鸦片战争前)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明清时期。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空前强

12、化。 (2)经济: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辽阔版图最终奠定,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4)对外:一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对外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中外差距拉大。 (5)科技文化:承古萌新。总结性、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一方面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

13、流。文艺繁荣、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西学东渐。2重点记忆内容 (1) 明清极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2)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3)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缓慢的原因。(4) 明清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以及对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辖。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局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内容和影响。4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文字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现象。 (3)康熙帝“更名田”开始改变我国土地制度。 (4)元朝宣政院和清朝理藩院都直接管理西藏地区,拥有直辖地,所以职能完全相同。 (5)乾隆帝

14、平定了回部回族人的叛乱。 (6)明清时期产生了科技巨著,表明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7)明清之际的传教士来华与晚清传教士来华都有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以配合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 (8)明清五军都督府有调兵权、掌地方军权。 (9)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专门的特务机构。 (10)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是在燕王朱棣时期。 (11)建立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改族名满洲都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12)康熙帝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指内阁、南书房、军机处互相制约。 (13)明清之际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14)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一是禁止和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中国出口商品,二是关闭通商口岸和禁止对外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