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92952603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考点复习题2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6沈阳模拟)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回落,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据统计,我国居民的8大项消费支出中,有7项消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幅度依次为:教育娱乐文化活动、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衣着、食品消费支出。这表明()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居民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ABC D解析: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答案:B2(2016大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对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

2、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4.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4.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5.1%。这说明 ()A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十分完善B我国城乡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C居民收入越高,消费结构越合理D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唯一途径解析:A、C、D观点均错误。答案:B3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下列属于“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措施的有()加强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3、转变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A BC D答案:D4上海世博会不仅自身坚持科学办博、节俭办博,而且还发布绿色指南,指导人们减少购买易导致森林等自然资源消耗的产品,优先选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拒食野生动物,拒绝购买或使用含有保护动物的产品。这样做是为了()A重新审视以往的消费观念B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C使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D使人们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解析:A、C、D都不是这样做的目的。答案:B5针对下图中反映的现象()A我们应培养青少年儿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B青少年儿童应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C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金钱观教育,使他们的灵魂更纯洁

4、,道德更高尚D应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解析:B、C、D与漫画主旨不符。答案:A6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10%至20%的乘用车销量将来自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其它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在中国之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因为()电动汽车作为耗油车的互补品,其推广应用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中等收入的群体购买电动汽车提供了可能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符合低碳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电动汽车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符合了人们求实的消费心理A BC D解析:电动汽车与耗油车是替代商品,错误。不是题干的原因。答案:B7. 201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

5、施,以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势头,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A物价越下跌,人们购买愿望越强B房地产调控越严越能满足住房需求C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D居民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解析:A、B过于绝对。D与材料不符。答案:C8. 随着国家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气侯变化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国上下的普遍共识。绿色消费的主旨是()A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B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C分类回收,循环再生D重复使用,多次利用解析:B与绿色消费无关,C、D与“主旨”不符。答案:A9.消费是我们日常

6、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居民收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在右图中,合理表示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需求量的关系的是()AA1曲线BA2曲线 CA3曲线DA4曲线解析:A1曲线正确表述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量也会提高。A2、A3曲线错在消费为零。A4曲线错在颠倒了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答案:A102010年12月30日,新华网载文指出,今天,“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简单而时尚的生活方式,为了追求个性,不少消费者喜欢对手机进行换壳和装饰、自己动手设计鞋子的颜色和刺绣花样等等。这主要体现了消费者的()A从众心理 B求异心理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解析:“追求个性”体现了B。答案:B112016年1月

7、2日,人民网载文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炫耀性、奢侈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也随之产生。为消除上述现象,我们应()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倡导节约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 BC D解析:不是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措施。答案:C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启示我们要()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C追赶潮流,从众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答案:D13阅读漫画下不来。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拉动房价不断上升的因素有()房屋建设标准高、面积大、质量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

8、上升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人们“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A BC D答案:D14.2010年3月24日,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发布了2009年全省农民的生活消费情况,2009年全省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6.7%,比上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A辽宁省居民以发展资料消费为主B辽宁省居民食品消费减少C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D辽宁省居民消费结构改变答案:C15在2010年4月18日开幕的2010中经求是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表示,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工人工资。建立相应措施,让职工工资与CPI和物价联系起来,不能物价涨而工资不涨。这主要是因为()A物价上涨会减

9、少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量B增加工资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C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导致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D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解析:注意关键词“主要是因为”。故只有D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40分)162010年元旦刚过,长沙的龚先生开着自己的爱车来到工行井湾子支行,他高兴地告诉该行个人信贷客户经理,年前通过工行汽车消费贷款购买的轿车已提货,新年元旦小长假,他携太太驾车到老家看望了父母,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湖南省工行的数据表明,去年以来,省内居民通过个人消费贷款,提前实现自己的消费梦想的人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敢于消费,并愿意提前消费的民众甚至超越了往年,这说明我国经

10、济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复苏,也让消费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收入预期乐观。(1)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10分)(2)上述道理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10分)答案:(1)体现了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一种可行的选择。(10分)(2)敢于消费,并愿意提前消费的民众甚至超越了往年,这说明消费者对收入预期乐观,体现了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收入预期乐观,敢于消费,并愿意提前消费

11、,这说明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龚先生利用贷款购买轿车,体现了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一种可行的选择。(10分)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住房房源,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根据上述通知,解决1 540万户的住房困难,将主要通过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方式,兼顾经济适用住房,因为低收入家庭一般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按相关规划,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

12、套,棚户区改造280万套。(1)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4分)(2)请用上述道理,简要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16分)答案:(1)材料体现了消费水平受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4分)(2)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是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由于收入较少,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迫切需要国家帮助。(8分)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近年来,我国普通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城市低收入家庭根本无力购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