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9295240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粤版选修】2017年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5.20《兴贤》王安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福:强盛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C有之

2、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D可不慎 慎:慎重,小心解析:选A。福:福气、幸运。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A项,之:代词,贤能之人;B项,犹:仍然;C项,此:都是代词,但代指对象不同。前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后指“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项,亦:也。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B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

3、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解析:选B。选文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并运用了事实作论据。选文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所以B项是错误的。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译文:_(2)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译文:_答案:(1)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贤能的人自负专断而衰亡。(2)有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二、语言运用5对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赞同和反对之音至今不绝于耳。在

4、当时他死之后连墓志铭也没有,如果你是赞同者,请你写一段文字,来说说他的功绩。答:_答案:王安石不是进行单一的政治改革,而是力求农业、商业、军事、赋税、教育全方位整体配套,抑制豪强兼并,力求经济复苏而民生均富,从而强兵以雪国耻。他所要富的不只是国家,还包括了全国的民众。其见地的卓越,是他同时的以及后代的多少政治家所无法设想到的,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独木难支,但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孤傲与倔强,用不顾一切的勇气撑起了一个精神的大厦,这是一个改革家的锐气和魄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6请你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按顺序衔接。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

5、意思是说,_,_。可是,即使如此,_,因为_。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_。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答:_解析: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句中的“芦苇”,照应前文的“芦苇”,“脆弱”照应第句“都能致人于死地”。第句“人高贵”与前文的“人脆弱”形成转折关系,并与第句形成因果关系。第句“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与后文“惟有作为灵魂的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衔接。答案:

6、一、基础知识1下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仲虺(hu)尽管(jn)轶事(y) 谠直(dn)B扰攘(no) 众庶(sh)翟景(zhi) 暇迩(r)C谗言(chn) 秩序(ch)兴奋(xn) 嗔怪(chn)D阿谀(y) 召公(sho)询问(xn) 毁谤(bn)解析:选D。A项,“尽”读“jn”;B项,“扰”读“ro”;C项,“秩”读“zh”,“兴”读“xn”。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徒:一类人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C不迩小人 迩:远离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解析:选C。迩:亲近,偏信。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弃贤专己而衰

7、术业有专攻B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通古今之变C不责人以细过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解析:选D。A项,专凭,专门;B项,通用的,探究;C项,细小的,小人;D项,方法。4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句()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B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C古虽/扰攘之际D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解析:选D。文言文语句的停顿通常我们采用按音节或按意义来划分节奏这两种方法。二者各有其适应的范畴,在使用中应该区别地对待。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57题。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

8、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虽扰攘之际际:其时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解析:选B。众:一般人6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

9、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解析:选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译文:_(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译文:_答案:(1)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2)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

10、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

11、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注】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

12、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C图左右之亲近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解析:选B。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C项,“亲近”指亲信、亲近的人。D项,“中人”意为“适合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其源深于女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则向之所谓可恃者宦者之为祸 D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解析:选C。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小信固人之心 图左右之亲近 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则惧祸之心日益切ABC D解析:选C。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排除这三项即可。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